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这几天,随着中心城区戴震公园综合改造工程的基本完工,家住附近的徽山路退休工人陈观高可高兴了,“不仅因为这里空气好,生态好,周围居民有了休闲、锻炼的好去处,更重要的是,戴震公园的改造倾听了我们老百姓意见的,是按照老百姓需求改造的,我们觉得非常好。”
陈观高的感慨,源于8月27日市委书记王福宏的一次重点项目调研。那天上午,他照例来到边改造边开放的戴震公园锻炼,恰巧碰到前来实地调研的市委书记王福宏。看到王书记亲切地和市民交谈,真诚地了解大家对公园改造的意见,他也忍不住上前对王书记谈了自己的一点看法。“王书记听了我的建议点了点头,说非常好,还感谢我的积极参与呢。”陈观高说,“结果这几天我再去戴震公园锻炼,发现我当时向王书记反映的意见被采纳了,东门这块、还有门前广场这块都改造了,增加了不少居民活动的场地,还有配套的绿化、添置了椅子。说起这事,大伙儿都竖起大拇指直夸呢。”
实际上,陈观高的例子不是特例,听取民声、重视民意、改善民生一直贯穿着戴震公园改造工程的始终。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戴震公园,占地480亩,是中心城区最早建设也是最大的综合性文化游园,以其依山环塘的地理环境、四季多样的生态景观、种类繁多的游乐方式和积淀浓厚的文化氛围深受市民游人喜爱,是市民休憩游玩的重要场所。但经过30多年的开放使用,戴震公园景观陈旧、设施老化、道路破损等问题日益凸显,已不能满足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休闲旅游需要。特别是园内珠塘水质因多种原因变差变坏,各项指标严重超标,并带有恶臭,严重影响了公园的生态环境。同时公园山上的徽派古建年久失修,整座公园也缺乏必需的消防设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群众要求改造戴震公园的呼声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今年1月份,市委书记王福宏调研戴震公园时指出:“要将戴震公园改造作为一项重点民生工程来抓,为市民朋友提供更优质的人居环境和休闲场所。”王福宏还现场办公,就截污排污、塘库清淤、防洪保安、地质灾害治理、环境提升、防火、资金筹措等具体问题提出明确要求。在公园改造过程中,王福宏又多次听取汇报、实地调研,详细了解工程进展情况,他要求建设单位在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意见。
“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建设之初没有立马动工,而是将整治方案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多次召开‘两代表一委员’、老同志和市民代表座谈会,动员和引导群众参与论证、参与监督、参与维护。”该工程业主单位——市园林局负责人介绍说,根据民意,这次改造对环塘湖岸线进行加固处理,增设防护栏杆设施,降低安全隐患;增设了庭院灯跟仿生音响,把亮化工程跟景观效果结合起来;过去环塘道路和登山步道采用的是青石碎拼路面,路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改造后在原有路面的基础上铺贴红砂岩面板,道路平整度得到提高,更利于游人行走。
除此之外,还在适当的位置增设标识、休闲坐凳以及垃圾收集箱,对市民集中锻炼处进行场地硬化,在山上修建两座景观亭,景观和实用相结合,给游人提供小憩、避雨之所;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对桃花园、桂花园、樱花园、梅花园四处景观林进行补缺补栽,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同时还对戴震纪念馆、翠景园等徽派仿古建筑进行维修,增加翠景园内的盆景数量,东门广场建设为开放式的广场,将公园与城市环境相互渗透、融合,服务游人。“虽然这次改造的项目很多,但是本着节俭办事的原则,我们实际花的钱比计划投资节省了不少。”该负责人表示。
珠塘清淤工程是这次戴震公园综合改造的重点之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点项目。通过清淤工程和污水管网建设,彻底切断珠塘污水源问题,并且使珠塘库容量增加约一万立方米,极大提升珠塘的水质,改善了戴震公园的生态环境。戴震公园是一座开放性公园,周围有不少住户,卢医生一家人在附近住了有上十年。对公园改造前后变化,他体会颇深:“过去这里水很臭,而且环塘路是泥路,环境很差。现在好了,不仅水质改善了,环境也好了很多,我女儿都说家门口有个大花园。”
“公园改造后,由政府统一清理垃圾,居民们都加入到自觉维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市委、市政府为我们办了这么大的好事,我们可不能污染自己居住的环境啊。”公园内的住户张大妈表示,戴震公园改造的最大受益者是他们这些普通市民,他们要共同爱护美好环境。而园林管理部门也表示将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后期管理,维护好公园的良好生态环境。
清清珠塘水,悠悠玉带桥,青青植物园,幽幽华山岭,焕然一新的戴震公园如一座天然氧吧,正敞开双臂热情迎接市民和游客的到来。
·本报记者 殷元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