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一代双峰的心路历程

2022年02月17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唐宝民

从民国成立到抗战结束的那段乱世,是中国学术史上伟大辉煌程度堪比战国春秋的黄金时代,可谓是大师云集,群星灿烂,在这些大师们中间,陈寅恪和傅斯年颇有代表性,他们自身的经历,是整整一代学人的缩影,通过对他们二人生活经历及思想历程的记述,可以洞见20世纪上半叶民国那一代知识精英求索之路上所走过的风雨沧桑,这正是《陈寅恪与傅斯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所达到的目的。

陈寅恪与傅斯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并立的双峰,二人都曾留学海外,在德国柏林大学共同度过了4年时光,两人还有姻亲关系,陈寅恪的嫡亲表妹俞大彩嫁给了傅斯年,他们共同在乱世风云中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岁月,都是历史学家,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陈寅恪是“三百年来仅此一人”的大师,傅斯年则是被誉为“人间最稀有的一个天才”的学界领袖,二者身上拥有着一项共同的品质,就是骨子里都闪耀着长期患软骨症的中国文人所稀缺的“独立”、“自由”等精神光芒,面对权势熏天的孔祥熙、宋子文之流,傅斯年毫不畏惧挺身而出,以“杀孔祥熙以谢天下”、“这样的宋子文非走不可”挑战当权者,表达了一介书生捍卫自由主义立场的勇气和天下担当;1927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底,陈寅恪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评价王国维的精神风貌,其实这也是他一向所秉承的理念,“无自由之思想,便无优美之文学”,其晚年作皇皇80万言《柳如是别传》,目的就是“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正是这种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才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历经劫难而绵延不绝,在乱世和浩劫的废墟之上绽放出了最绚丽的光芒。

梁启超有句名言:“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台。”傅斯年最后的结局恰恰是这句名言的不幸印证,傅斯年去台湾后,出任台大校长,致力于对台大进行改革,然而,却不幸“归骨于田横之岛”,1950年12月20日,傅斯年在参加会议时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讲台上,抢救无效去世。1951年12月20日是他去世一周年的纪念日,在台大植物园为他修建了一座纪念亭,亭中安放着他的墓,墓前立一无字碑,还有一座纪念钟,钟上刻着他生前提出的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傅园内外,那枝叶繁盛,高耸入云的椰子树,既象征自由知识分子的卓然风骨,又如同蔼然慈厚的神祇,宝爱着这一介书生和谔谔之士的高傲灵魂,于天地间永恒地存活。”

留在大陆的陈寅恪,因为文革的滔天巨浪,作为“国家的敌人”被打翻在地,“造反派”疯狂地对他进行人格的污辱、精神的摧残以及肉身上的折磨,将他赶出康乐园一号楼,将膑足盲目的他从床上拖到地上,跪着背语录,还不时地拳打脚踢,当这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宋代司马光之后近一千年来又一伟大的史学家”跪在地上的时候,整个中华民族都跟着在世界面前丢脸。1969年10月7日晨,陈寅恪被折磨至死,在凄风苦雨中溘然长逝,二十世纪灿烂学术星河中最亮的一颗巨星就此陨落,在“满天风雨下西楼”中归于沉寂,让人不胜唏嘘。

两个旷代天才,因政治方面的因缘际会而遥天相望,一个长眠孤岛,一个惨死于岭南病榻,并世成双的天才之花凋落成泥,其人生际遇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

本书生动记述了他们执著于学术事业的艰难历程,展现了他们身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想信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