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程剑石
针对徽州区园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企业进园入驻率仍未达标、企业集中度不强和企业集聚不明显的实际状况,笔者认为,今后徽州区工业园区在发展步骤上仍应坚持走先企业集中后实现产业集聚之路。
1.当务之急是要加速企业的集中。
<1>要实现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二者并举的工作策略,两者不可偏颇。发展工业园区的首要任务是引进跟多企业,带动人气。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填满园区内可以容纳的企业数量,完成城北工业园区内的企业集中。
<2>入园的壁垒不宜过高,退出机制应当灵活。为了逐步完成企业集群和加速企业集中,我区工业园区的进入门槛应当充分考虑区情,以适中和偏低为宜。除国家产业政策明文规定禁止性发展(发展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等几类)的企业外,对入围企业一般不作出行业类别和所有制上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合理适中地设定我区工业园区的进入条件为:企业投产后,年纳税额为50万人民币以上,用工人数在100人以上。与此同时,企业退出机制应当严厉而灵活,对引进入园的新企业和已在园区内的原有企业,如存在只圈地不动工或原有企业的建设要求远远达不到规划标准和违反招商引资合同承诺约定的,要及时督促这些违约企业限期整改,并责令其限期恢复达标。对其中拖延建设进度或拒不履约的企业,应勒令其限时退出园区,腾出土地让给其他符合入园条件的客商。
2.园区经济的后续发展步骤为:引导和扶持产业集聚。
从徽州区园区经济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应我区园区企业的集聚模式。
①以市场为基础的专业化生产集聚和以总部经济为特征的企业法人主要办事机构集聚,虽然在浙江和深圳等地取得了成功,但基于这两种模式形成的企业集聚不适合徽州区的区情。受到历史、地缘关系和企业自身发展规模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徽州区至今没有形成某类工业成品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内的物流、人气流和产业流等欠活跃,难以像浙江义乌和绍兴等地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与贸易集聚(既专业化市场)的并联耦合和联动发展,在特定时期内较难培育出某类专业化市场发展企业集聚。以总部经济为特征的企业法人机构集聚也由于徽州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园区内的硬件基础设施、软件服务功能和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诱惑力等入驻条件与其他同类地区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些因素限制了总部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较难以此方式发展企业集聚。
②在现有产业链上寻求优势环节,发展企业集聚,是徽州区园区经济逐步实现产业集聚的切实可行的路径。与其他地区工业化进程和发展产业集聚的成功经验相比,徽州区的园区经济的入园企业数量、运行效益、经济总量、工业增加值和上缴利税等主要总量指标上没有规模优势
在产业特色、生产技术和工艺、优势特色产品等分项指标上也无比较优势。但我区的园区经济可以借鉴其他地区发展企业集聚成功的经验,针对我区某类产业链条的优势环节寻求突破,以逐步形成企业集聚进而实现产业集聚。如我区服装行业中的批量来料加工定做环节,伴随着江浙地区一批外贸出口创汇型服装企业的来料加工和初级加工业务向内地转移,我区的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在承接这些产业转移业务中赢得了一些商机,并通过通源服装和洋洋服装等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的带动,在服装的来料加工承揽和批量生产环节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下一步服装企业集聚的重点就是在产业层次上以承接发达地区的企业来料加工和承揽为抓手,通过园区内几个初具规模企业的带动引领,整合我区服装来料加工资源,采取市场化竞争和行政的、经济的运作方式,逐步使我区数量较多的服装加工企业形成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机制,以此加快形成企业集聚,实现产业集聚的目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