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留守儿童最缺的是什么?亲情!留守儿童最盼望得到的是什么?还是亲情!”在一次次走村入户调研中,屯溪区黎阳镇傍霞村党支部书记洪秋芬深深意识到除了物质帮助,村里留守儿童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自己先做起,再动员更多的人来关心孩子,洪秋芬的行动化作丝丝春雨,滋润着留守孩子们亲情饥渴的心田,她也被孩子们尊敬地称为“爱心妈妈”。今年2月份,洪秋芬入选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并于10月被评为黄山市首届道德模范。
“我的孩子也曾是一个留守儿童,所以我很能理解他们想妈妈的心情。”在孩子刚上小学时,洪秋芬和丈夫外出打工,夫妻俩一年到头很少和孩子见面,逢年过节回家没住上几天,又要匆匆离开。“当时很想孩子,孩子也想我们。”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全靠一部电话互诉思念。
随着生活条件日益好转,洪秋芬选择回到农村照顾家里的老小,并担任起了村里的计生干部。“计生工作基本上天天在村里跑,家家户户的情况都熟悉。”借助上户的工作契机,洪秋芬对村里的留守儿童情况有了初步的摸排。
由于村里没有小学和幼儿园,平时都要老人接送小孩去龙山实验小学读书,有的是踩三轮车接送,遇到刮风下雨天,辛苦且很危险。
洪秋芬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到每天到村组接送的校车,孩子们终于能轻松安全地上下学。遇到节日,洪秋芬经常把孩子们接到自己家中,为他们做可口的饭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小孩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当这个时候,洪秋芬总要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除了生活上照顾,洪秋芬的家里还订购了儿童书籍,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孩子们也喜欢这位和蔼的“爱心妈妈”,很乐意到她家里和她聊天玩耍。
“对于在外打工的父母而言,孩子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防溺水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火情险情教育……洪秋芬向记者讲起每年对留守儿童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暑假来了,村里的孩子们喜欢跟着爷爷奶奶到附近的河里洗衣、洗菜,而通往河道的路十分狭窄,河岸石阶也高低不平,存在安全隐患。洪秋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拓宽河边道路,搭建起洗衣台及孩子安全休息的地方,洪秋芬主动让出自家位于河边的一块地,不仅不要一分钱,而且自己带头筹工筹劳。
“这样的小事情做得太多了,很多都忘记了。”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却记得洪秋芬给予孩子们的关爱。有时,他们直接打电话给洪秋芬询问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向她表示感谢。
能不能给这些“留守儿童”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一直是洪秋芬思考的问题。通过镇、村两级的大力争取,2012年,一所室内面积40余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地200平方米的留守儿童活动室在傍霞村建成并投入使用。“孩子们放学、暑假都经常来这里,打乒乓球、画画,还可以给父母打打‘亲情电话’。”在活动室里,洪秋芬一点点向记者介绍着墙壁上展示的书法绘画作品以及孩子们参加活动的剪影,这些都是她用心在记录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我们都是好儿童,爸妈外出去打工。辫子我自己会扎,衣服我能自己洗。一年盼着春节到,爸妈膝前把舞跳……”翻开洪秋芬的工作记录本,本子的前面记录着村里的各项工作,后面却是她创作的一首首儿歌。洪秋芬说:“我不会写什么歌,这记的都是我的亲身感受。”
·本报记者 袁玉灵 实习生 鲁静·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