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歙县 邵宝振
《沪黄报》是黄宾虹与乡人程镛、许玉田等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6月在上海创办的一张小报,可能由于发行的数量少、发行时间短等原因,查阅相关资料只寥寥数字,更多的信息则无从得知。有幸的是,笔者近期在歙县藏家程振邦先生处得以一睹真容,且是《沪黄报》的创刊号。欣喜之余,觉得有必要让今人作进一步的了解,以弥补缺憾。
《沪黄报》采用八开纸,版幅四面,粉红纸印刷。编辑部位于上海法租界自来火街瑞福里二号,发行部在公共租界福州路望平街口。报纸为日报,增刊不定期出版,报纸零售价为大洋一分四厘,全年定价大洋三元三角。《沪黄报》的创办目的首先是宣传黄山、推介黄山、开发黄山,以振兴地方经济。其在发刊词中称:黄山“山水清奇,农村古朴,寺院池桥之雅致,半皆出自天然”,通过开辟道路,增加设施,便于旅客往来、住宿,则可以“增地方利益”、“他日黄山道上之车水马龙,莫非一路福星”。其次是将上海及其它重要城镇发生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新闻,尽快地传布徽属各县及国内各地。
《沪黄报》报头为曾任安徽省省长的许世英题写,上印有许世英的印章。创刊号的发行时间为1935年6月6日,星期四,端午节后一日。第一版刊登有发刊词、律师受雇《沪黄报》法律顾问的通告,另外还刊登有“黄山医药社”、“上海润华机油公司”、“福昌参号”的广告等。第二版主要是文艺专版——“云海”。刊登有漱碧的“开场白”;署名“诠”的“童时的端阳节”文中,记述了端午跳钟馗的生动场面;“新月”为新诗,表达商旅在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署名“梦中人”的长篇小说连载“春梦十年”第一回、“节后余谈”等。此外依然刊登了有“经济川菜社”、“四而楼”等酒楼的广告,其中在一则广告中这样写道:“三阳楼特聘徽州烹饪专家,供我沪上士女宴饮之要需,有意想不到之精美食品,以最经济价格之出售。”当时,徽州人在上海开设餐馆140余家,说明徽菜颇受上海人的欢迎,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第三版为社会百态,登载新闻,有五大商店倒闭后进行清算的通告、“中华民国律师协会冤案赔偿运动宣言”、黄山琴棋书画社征求拟定名称的通告、陈小蝶先生撰写的《双溪序》、黄山医药社聘请名医的名单。还登载了各类广告,主要有上海围棋社征求社员,日升恒、永茂号招徕投资,黄山医药社治疗吐血的良药——木精藤的销售广告等。黄山琴棋书画社是由刘健中、过旭初、黄宾虹、江振华等人共同发起,由于陈小蝶先生建议命名“双溪社”,徐传友建议命名“佛光社”,程管侯建议命名“艺术社”。因此过旭初委托《沪黄报》发布通告,向社会各界广泛征求意见。
第四版为综合版,登载的主要内容有“本报的态度”,对《沪黄报》办报的宗旨和方向作了阐述,并向广大读者征求稿件。刊登了徽州旅沪各界对《沪黄报》创刊的贺词,主要有休宁旅沪同乡会题写的“黄山钟灵”;歙县旅沪同乡会题写的“高挹群言,增补学识,生面独开,自树一帜”;黟县旅沪同乡会题写的“具生花之笔,作民众喉舌”;许楷贤先生题写的“择萃传音”等。此外有新闻“国际金融之一线曙光”。广告有中国根泰义记和合粉厂出品的调味品、艺苑建筑装饰公司业务促销等。
黄宾虹(1865~1955),谱名懋质,别名质、元吉,字朴存、朴人,以号行,另有予问、虹庐、虹叟等别号40余个,歙县潭渡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因私铸钱币事被人告发,逃亡上海,后加入神州国光社,编辑《中国美术丛书》、《中国画家人名大辞典》等,协助邓实等编辑《政艺通报》、《国粹学报》、《国学丛书》等。民国4年(1915),任上海《时报》编辑。民国10年,任职商务印书馆美术股。因此,黄宾虹具有办报刊及出版的经验。程镛(1870—1943),字律谐,晚号笠翁,歙县青山人。岁贡,先设馆于里,能诗文。后至沪,与邑人程霖生合资开设惠源银行,任行长。又与邑人黄宾虹、许玉田等创办《沪黄报》。许玉田亦商于上海。这样,文人与商人联合,既保证了报社的正常运转,又提高了报纸的品位。
黄宾虹一生痴迷于黄山,他曾先后九上黄山,对家乡的山水了然于心。其在《黄山卧游》册页中有一段题跋:“庚子三月,余蹑篛岭经谭家桥,将浮江至鸠。兹会有人自黄山来,遂偕行。度乌泥关,从云舫入师林寺,登始信峰,观散花坞,游前海之文殊院,下汤口,因冒雨而旋。甲午而后归耕歙东,垦兵荒田畮数千计。岁必至天都、莲花诸峰,尝于秋霁尽兴探索丘壑云烟之趣,收之囊中。孝文世讲出素册,索为拙笔,昕夕点染,积数月而成,此爰録记游诗以博雅粲。己丑八十六叟,宾虹。”在题跋中,他说每年都要上黄山,以师法自然,因此他能在吸收新安画派及历代诸名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独辟蹊径,创作了一幅幅浑厚华滋,意境深邃的画作。
黄宾虹对黄山是情有独钟,因此,他要极力向外界推介黄山,以造福一方。创办《沪黄报》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宾虹中晚年虽游学于外,但对桑梓的回报之情一直殷殷在心,晚年他曾有意将自己的书画及收藏捐给故乡收藏,惜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