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道路带我去远方

2022年0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芦荟

有篇文章里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这句话似可以在物质崇拜的年代用于提醒人们情感、精神的重要性,重新考量某些一直执着、却很少真正去权衡的选择,就像大的房子和好的车子没有办法和家庭团聚、生活幸福划等号一样。人们对于目的与过程、表象与意义有着不同的看重,而这些态度与情感接着要被赋予到某些可供追求、供经营的实在事物上,对于“旅行的目的地”和“沿途风景、看风景的心情”孰更重要的思辨由来已久,然而不管吸引人的是远方的星星,还是路旁的花草,人终究是要在路上的——也许可以这样说吧,我并不因道路而启程,但道路却带了我去远方。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小说开头便是“我”忽然地出现在旅途中,为了寻找旅店,搭乘了一位运苹果的司机的车,途中又遭到了抢劫,经历了整天的折腾,最终竟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感觉到汽车就是温暖的、自己一直寻找的旅店(“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然在这里”)。最后是以回忆的形式倒叙于文末的、出门远行前与父亲的对话,“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寻找旅店的启示似乎也告诉我们,不管外界如何变动,但凡只要能有一寸土地以及片刻时分可供停驻与休息,我们的心总是能找到那个类似于旅店的安顿之所的,颠沛流离不能使人放弃。大概是因为归属感只是需要一个寄托,只要内心尚包含希望,寄托总不会是特别难找的。

去年暑假去了一个邻近小县城郊的工地小住了好几天,母亲在那里工作,从家到工地有4个小时的车程,而且路况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回来的路上,初时坐的车人不多,听着歌看着窗外的青山绿水觉得很是惬意,之后在某县城换乘,新客车的空调坏了,那时是中午1点钟,高温酷热尤其让人难以忍受,而客车又不得不打开全部的车窗通风透气,随之而来的便是狂风刮进一路的沙尘,让人难以睁眼。不多久之后,原本怨声连天的乘客的情绪终究归于稳定,整辆车倒是颇有了些共患难的情绪,每当前方有携卷起滚滚扬尘的车辆,司机师傅总是加速超越,求得片刻的空气清新,这时乘客也纷纷关上窗户,等超车过后再全部打开。

住的工地在某县城的一角,离中心区也不过几百米,晚饭后在工地上闲来无事,便出门去县城的中心走一走。这里的风景大约可以代表当下典型的皖南小县城景观了,暮色四合的时候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在灯光逐渐点亮的广场上相聚,参与的文体活动多种多样。相比于北方某些地狭人稠的城市的超市,这里的超市内部显得通道宽敞而货架高大,和母亲在一家超市逛了很久,感觉殊不像儿时逛超市的感觉——超市是带给人幸福感的地方,因为人可以迅速将自己看上、想要的东西据为己有。然而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满足感、幸福感的获得便不再那么简单了,买的东西不多,似乎是多年来喝了太多种饮料,果汁、汽水、茶、咖啡,最后在摆满饮料的货架前,也只是拿了一瓶矿泉水,仿佛可以作这样的解读,尝遍了多种人世酸甜,最终竟也觉得白水最为有味了。那晚超市里循环放着某位自己不知名姓的原创歌手创作的、中国风的流行歌曲,隐隐觉得词曲间颇显得作者有盖世之才,又恐这曼妙乐音只飘荡在少数的几个城镇地区、不为天下人所知,不免感到有些惆怅和怜惜。

工地的大门上写着四个大字——“某某水利”,绿色帐幕包裹着正在建设中的楼房,近处是由简易工棚四围而成的工地工作人员的居所小院,每当中午或傍晚的开饭时间,负责煮饭的大妈便会一声高呼,此时管理人员、工程负责人、专业人员便放下手中的工作闻声赶来,此时便知道了工地上共有这坐满餐厅三桌人的工作者。其中有皮肤黝黑或者戴眼镜、白净的书生似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工科人,也有稚气未脱的高校实习生,大家共进一餐,或有人举啤酒一瓶痛饮,复又投入忙碌而规律的工作生活里。

住的这一天适逢工地上几人一起庆祝生日,是母亲负责定做的蛋糕,茶余饭后分享蛋糕,几个人欢快地追逐着给对方脸上抹奶油,场景好不欢乐。看来,除了轰鸣的机械、冰冷的建材给人的一贯印象,来了才知道其实世间多半的工作团队都有着工作之外的人情生态,如同一个小社会,有着很多原本我们不知道的精彩与快乐,科学家的实验室、媒体的编辑部,种种的工作团体也都是如此吧,大部分人因为工作而固定了生活的大致疆界、人际的圈子,但却大可不必因此觉得错过了圈子之外的更多。就像那句话说的,生活本来就是在四堵墙之间创造的,但是却可以冲出世界,冲向宇宙。

不得不提这县城郊区夜晚无与伦比的月光,因为工地上大家多半9点前就陆续睡了,因为会起得很早工作。11点多——这个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算很晚的时间,在工地的小院里,因为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光污染,同时近处没有半点灯光,只有向着城市的一面几幢高楼依然灯火通明,如果面对背向城市的一面,可以看见平坦的地面,平坦的屋顶,洁净而平整,而夜空里明月高悬,月明星淡,皎洁的月光就洒在这灰白的水泥面上,稍远的屋顶和近处的地面,在四野的漆黑中明亮得像白天一般,真可以用苏轼说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来形容了,看见这样的场景还是人生首次,堪称无与伦比的美丽,而这份美景,也是特别容易唤起人心中的感触的。苏轼那首著名的《宿彭城燕子楼》中说,“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又说“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这种时刻人特别容易陷入对于这些问题的遐思里,的确,人生如梦,古今如梦,为什么不曾梦醒呢?原来是因为有旧欢新怨的牵绊啊!

在工地体验了几天生活,便又去了另一座小县城探访高中的朋友,皖南这片三区四县,共同点似乎可以总结为多半依河而建、四围视线所及,便都是起伏的山峦。若是观赏风光、感受生活的话,不妨登高,不妨倚桥。这里似无关乎钟鸣鼎食的王谢之家,却也说不准哪一处的土地之下,便掩埋着某些英雄魂魄,名贤大儒的当年风流不可复见,旧时的明月却是依然洒落于今人足下的,不妨试问,还记得当年江边赏月的你我么?

回忆有时让人凌乱,有时给人力量。也许我们仍可以用开篇所说的那种态度来看,不管回忆如何,我们总是有一个正站立于上的现在,而我们从这个现在开始创造未来;如同不管身在何处,我们总是心中拥着一个归属;如同不管为了追逐什么,不管为了什么而出发、坚持或休整,我们总是要在路上,而道路——它将要带我们去远方。

——道路带我去远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