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程艳芳
春暖花开,伴随万物复苏的还有味蕾。在脱去厚厚的冬装之后,似乎也很想卸下舌苔上的那分厚重,火锅的麻辣,年味的浓稠……都已不合时宜,就想来一口清淡的。而这个时候,荠菜、马兰头、蕨菜、香椿、五加皮……这些野菜就相继踩着春天的鼓点悄然上市了。
舌尖上的欢快和幸福总是来得那么简单,那么直接,那么干脆,有点沾沾自喜,有点情不自禁,有点忘乎所以,忍不住还有一些感慨、感动、感恩。野菜,在食谱上很少见,却总在不经意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人声声念念,挂齿难忘。
先说说蕨菜吧,“昔在南阳城,唯餐独山蕨。”这是李白笔下的蕨菜。文人墨客寥寥数笔,诗意便跃然纸上。在饥荒年月,蕨菜曾是老百姓的救命草。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的父辈们许是吃得太多,在我出生以后,生活渐好,这道菜几乎没有再上过餐桌。不曾想,历经时代变迁,蕨菜也有了华丽的转身,成了精致健康的菜肴,常令父辈们感慨不已。蕨菜品种众多,做法也很多,在徽州,通常采用腊肉炒山蕨,将山上采来的新鲜蕨菜洗净切段焯水,与先下热锅的腊肉一同迅速翻炒,放入蒜末、盐、生抽搅拌均匀,加一点清水稍焖一会即可,出锅后有一种山生的野味,脆生生、香喷喷,有点天然的滑舌感,微微含苦,稍稍带黏,很是爽口,是徽菜中颇受追捧的一道珍馐。不得不提的是,在黟县西北山区,有一些依山伴水的小村庄,河边生长着一种水蕨菜,色泽通透,如同碧玉,味甘淡凉,柔嫩可口,不仅具有蕨莱健脾、祛痰湿、消暑、减肥等诸多功效,而且食用周期之长让人惊叹。初春一过,就见其破土发芽,拔节生长,几寸长即可采摘食用,然后不停地循环再生,直到夏季将尽,才逐渐枯竭,不愧为蕨菜中的佼佼者。
马兰头,一个大俗大雅的名字,似乎与生俱来就是一味地道的野菜。之所以要说它,是因为有一段记忆与它有关,每每回忆起来,感动依然充满心间。那是一个春天的周末,我和娟在校园的后山上踏青,她惊讶地发现,草丛里布满了嫩绿的马兰头。我们埋头采了很多,回到宿舍却犯了难。这些马兰头可怎么办?几经商议,我们把它分成了两份,一份送给了宿舍看门的阿姨,一份送给了班上的写作老师。没想到的是,老师不仅欣然接受了,还硬留我们吃午饭。她先将腊肉炖好,再将焯过的马兰头入腊肉汤高温烫熟,这道烫菜便具有了最独特的色、香、味。腊肉的浓香和马兰头的清淡合二为一,这种融合是一种极致,马兰头减弱了腊肉的油腻,提了它的香;腊肉的汤汁增添了马兰头的柔润,掩了它的涩。上桌顷刻之间便摧毁了我们本不稳固的淑女形象,立马狼吞虎咽起来。也是在吃饭闲聊时,才知道,这位30多岁依然单身的女教师,把她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业当中,她酷爱中国古代文学,当时正在考博,已经多日没有这般认真地开伙做饭了,经常用家乡自制的冻米糖、饼干充饥了事。她知道食堂的饭菜寡肉少油,而我们又都是很节俭的农村孩子,所以她牺牲了宝贵的时间,以马兰头为媒,为我们做了一顿荤素搭配的美味佳肴,遂了我们享受劳动成果的愿,更解了我们多日不见荤腥的馋。又是一年青草绿,那丝丝缕缕微苦的清香仿佛还停留在唇齿之间。此时此刻,不禁想问,老师,你还好吗?
春笋,一年春季若不吃上几回,都觉得枉费了大好春光。没有了冬笋的昂贵,它变得更加朴实、亲切了。在春雨的浇灌下,它迅速地生长、膨胀,变得更加多汁、清脆,似乎也更合了自己的口味。虽然它也是野生的,但它却是地地道道的家常菜,在家乡,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用方言说起来是十分押韵的,大致意思是:“要好看,红配绿;要好吃,笋煮肉。”但在传统做法中,笋煮肉是极其奢侈的,远不如笋烧腌菜经济实惠。腌菜和笋的配对,也确有妙处,笋有鲜香、腌菜酸爽,无需多做调味,便能释放出天然美味,如若点火长煨,沸出其香,垂涎三尺便也不为过了。经过历代传承,如今它依然是饭桌上的佳品,因在徽州,我愿视其为徽菜中的“经典和流行”。其实春笋还远非一道菜那么简单,它还是农户一份重要的经济来源。记得我读师范那会儿,家里经济十分困难。为了应付昂贵的学费,每到春天,父母都要上山挖笋,经过剥壳、煮熟、烘晒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制成上好的笋干,等着贩子上门收购,年成好的话,也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但这是一件苦差事,挖笋倒是不难,一天能挖几百斤,可是山高路陡,离家又远,为了节省时间,挖笋人往往要挑两三百斤的重担回家。负重,使得比扁担更弯的是父母的背脊。可回家以后,母亲仍不忘记从笋堆里挑出一根最好的笋子,必须是最大的、且还没有出土的,依旧像冬笋一样通体金黄,俗称“大黄芽”,肉质最白、最嫩、最鲜,用它做全家的晚餐最合适不过了。当灶膛的灯火亮起的时候,笋烧腌菜浓郁的香气便穿堂而过……这是自然的馈赠,也是父母的给予,无以为报,只在心中默念:感恩,感恩……
春食野菜别样香。并不满足于其中的一两种,更不满足浅尝辄止,还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走向田间地头、登上崇山峻岭,去捕捉它们的气息,去感受生活的野趣。当在溪水河畔一隅或者高山丛林一角,与某一种野菜邂逅了,那种相见恨晚的情愫,那种时空交换的错觉,似溪水一样清澈,天空一般明净。细细地采摘,深深地呼吸,仿佛置身远古,抑或是未来,而贯穿远古和未来的,便是永恒。这个春天,我还收获了五加皮、水芹菜、香椿等各色野菜。吃着亲手采摘、烹调的野菜,体味穿越千年的鲜香,刹那间,心静了,满足了。是的,这原本就是野菜的品质:朴素、丰盈、简单、透彻、洁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