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汪志强
暑期,学校党总支开展了一次红色教育学习实践活动,参观坐落于黄山区谭家桥镇的黄山军博园。它集文物展示、军事博览、国防教育等于一体,也是全国抗战主题红色旅游65条精品线路之一。
下车伊始,便见到一座徽派门楼,顶端镶嵌着一颗巨大的红五角星,门楼的横梁上书写着“黄山军博园”五个鎏金大字。一进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装甲车、步战车、导弹发射车、歼机机等国防科技装备和卫星发射模型。拾级而上,到了平台。正面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右侧是粟裕大将纪念馆,左侧是通往粟裕将军的坟墓。
面对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沿着左侧的石板路走不到50米,就看见在青松下的无名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红军北上抗日的先烈们。继续前行,在后山坡的一块平地上看见五棵参天的柏树,在青松翠柏掩映下就是粟裕将军墓。我们今天所见的粟裕将军墓是2011年4月扩建重修的,总面积为260平方米,原先的粟裕将军墓是一块平地。粟裕是侗族、湖南会同人,他逝世后怎么会把自己的骨灰埋葬在黄山区谭家桥呢?听了黄山军博园的馆长罗文田的介绍后,我们才知晓谜底。1978年6月,粟裕重返谭家桥这片熟悉的红色土地,找到这片久别而刻骨铭心的青山,在山头上伫立良久,心情难以平静。他在追忆往昔,怀念战友,当想到在这里牺牲的战友们至今仍无名无姓,遗骨都散落在此,连座坟墓都没有,粟裕大将不禁潸然泪下。他回北京以后便对亲人交待,在他去世后要把自己部分骨灰撒在谭家桥,与牺牲在这里的战友长眠一起。1984年粟裕大将去世后,他的儿子就把粟裕的部分骨灰埋在这里。我们听完介绍,肃然向粟裕将军墓敬献花篮,并在粟裕墓前重温入党誓词。
在粟裕墓的左侧,沿着小路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当年红军战斗的战壕和指挥台。战壕依然保存完整。罗馆长介绍说,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前,当时的中央军委派出了第一支长征的部队叫“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12月14日,这支部队经过谭家桥时与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遭遇了,由于武器装备太落后,人数又少,在战斗中先遣队伤亡三百多人,军团长寻淮洲带领战士们多次冲锋陷阵,想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制高点,最后也负伤牺牲了……
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来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馆内展出大量珍贵的红军革命文物、实物与图片,图文并茂的展板陈列着战士们曾用过的生活用品、战斗武器和信件等,全方位展现了谭家桥战役的历程和红军英雄的风貌。馆内展出了近1300幅图片资料,主要介绍方志敏、寻淮洲、刘英、粟裕等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指战员们的战斗历程和峥嵘岁月。展柜里陈列了红军使用的各种枪支炮弹、通行证、钱币、米票、公债券、教科书等3500多件文物实物,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生动地讲述着当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的壮烈斗争场景。罗馆长指着一件用头发编制的背心说:“一九三几年的时候,中国农村老百姓都很穷,没有什么布料做衣服。而我们红军战士在前线打仗身上都没什么衣服,老百姓要支援他们怎么办呢?当时中央苏区姑娘们想出了办法,把长头发剪下来编成衣服送给战士穿,这件用头发编织成的背心,体现了工农红军和老百姓鱼水情”。纪念馆里还珍藏了大量的抗日宣传标语,这些当年抗日先遣队写在老百姓房屋墙壁上的标语原迹,被切割下来保存在纪念馆里,有的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
下了楼梯,走进粟裕大将纪念馆。在这里可以看到粟裕将军的蜡像,还有很多的图片资料介绍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贡献和指挥艺术。我们透过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文物原件和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壮烈场面,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深深地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