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张脉贤
“语言以思维为根据,思维以语言为外壳”。语言,是人们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发展。在社会上,人类语言是最活跃的因素。语言,在人类进化与发展中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古国。语言随文字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文字也同样随语言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决定了中国语言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在联合国文本中,四种语言,中文最短。但是,正如习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讲的,“文明是多彩的”“文明是包容的”。他引用了莱布尼兹的话,“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我们努力吸取了各民族的优秀部分才更加优秀。各种语言,也在各民族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中国语言,从会意、象形等六大创字法中形成。几千年的实践,充分表现出了相对的稳定性与继承性,表达内容的丰富性,语调语气的生动性,因此,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各方面的热爱与赞赏。
近三十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面向世界,使得世界更加认识了中国;国家的飞速发展,使得各方都想更多地了解中国、深入中国。语言这个桥梁,也在新的角度与深度方面,引起各方重视。四百多座孔子学院,正在全球发挥明显的作用。
我入伍25年,从政25年。后半生从事文化与旅游事业为主,有些见闻,也留下深刻记忆。
1992年,国家旅游局组团,在欧洲四国旅游促销。在慕尼黑时,城市观光汽车导游,通知懂英语上A车,其他语言上B车。我们促销团,除了我不懂外语外,4个懂英语、4个懂德语,就分别上AB车。哪知女导游却说,“你们中国瞎上……”,驻欧办事处于主任就据理以驳,说是按你要求上的车,她还不服。上车后打开了译意风,有多国语言,没有中国语言。主任问导游:“你知道联合国有几个常任理事国?”导游不作答,主任再告诉她:“中、美、英、苏、法。”“你有英、俄、法语,为什么唯一没有中国语言?”导游说不出所以然。主任为了她乱批评我们,小小“报复”她一下就算了。其实,那时中国旅游才起步。总的说,国家比较穷,国际旅游排列中国第104位,根本谈不上国际旅游。这30年,中国发展到41位,再到13位,又到5位,现在,在全球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旅游,都稳居总量第一位。1992年,我去奥匈皇宫参观,只记下了美泉宫与茜茜公主的电影摄制联系,其他一无所知。这里既没有中文说明,也没有中国语言导游。2016年4月,我再次去皇宫,不需导游了,既有中文说明又有中国语音录音解说,中国语言、中国文字,给我带来了很大方便。这样我能更多地了解欧洲历史。奥方,也更好地宣传了自己。这个交流,才有广泛性。“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文字记载的,历史是语言表达的,为了了解世界,人们在努力掌握语言工具,就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行动了。
1991年,推介黄山,首先去了美国。我先学了一句英语:“对不起我不会讲英语”。夏威夷海关官员“哼哼”,又继续问:“from?”我答“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又重问:“Shanghai?”“Nanjing”“Go
to?”这就麻烦了,先想起了夏威夷,不对,“Honolulu。”还继续问。他忘记了我开始就讲了我不会讲英语,大概讲得比较标准,他“哼哼”一下还一直问,问了一大串话,我露馅了,抓瞎了。他才想起我开始讲的,我不懂英语。叫了一个懂中国语言的来。主要问我来干什么?带了些什么东西?我主要访友和推介黄山,带了“文房四宝”作礼品。华人一听就懂,黑墨多锭,别以为是烟土。
晚上,看完夏威夷草裙舞晚会,已经夜里12点,走上大街,熙熙攘攘。这么多人从哪里出来的?欧美旅游城,大力发展夜生活的原因。随我出访的老汪,步伐慢,一会追上来了:“这两个女的跟我几十米了,很热情,她们讲什么?”他英语是一句也不会,想让我了解了解。哪知,两个女的,已经上来,直奔主题:“I
love
you!”明显,妓女!很快kiss动作上来了。“No
No
We
dont!”我一句话,她俩自动离去了。第二天导游见面时,讲起昨晚“艳遇”,他说,政府明令禁止的。你非常严肃的那句“不!不!我们不干这种事!”让她们更加害怕了。警察发现,罚款五千。她不敢停留。一次我接待日本友人,主客准时,翻译迟到。我只好勉强先用日语讲:欢迎,请坐!并亲自泡了一杯茶,日语“请!”几句寒暄应酬话,克服了尴尬场面。
我深深觉得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地球村。要在世界上活动,世界上的交流靠语言。语言真是重要。所以有人问,你跑外国,经常一个人,怎么跑法?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六十多岁了,去比利时根特大学中国文学院讲徽州文化,前年我八十岁后去菲律宾见议长王福棉先生,都是我一个人前往。大家知道我当兵25年后回地方,由企业而政府,是根本不懂外语的,故总有个问题:“怎么跑的?”其实,出国前,我都做了点准备。不在功课,而在语言。有几十句生活交往的语言。如英语区域我有个“撒手锏”就是:Do
you
have
speak
chinese?”到八十岁一人去菲律宾进出海关,就难一点了。但还是过了,也没找到会讲中国话的人。我想,现在、将来,全球都在学讲中国话了,我们也就更方便了。但我还是深深感到,语言是个交流的工具,非常熟练各种语言的人,总会有更多的方便,有利于成事。而且形势的变化,对讲中国语言的中国人,也必须在语言中再多下点功夫。
中国是文明古国,软实力强大。四大文明古国,中国是唯一一个五千年文化史一以贯之、传承发展的古国。在语言运用上我国有非常特殊的条件:有万首古诗词可借用;有三千年文明史中许多古代名人言论可借用;有一代代人丰富生活中不断创新出来的警句、俗语、俚语可应用。其中,最突出的是智者名言,表达生动,外象多彩,内涵深刻的言语,往往在中国人的讲话中自动涌出。我很喜欢阅读习主席在欧洲的四次讲演,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使听者从他讲话中学习“观察中国、研究中国、认识中国”。习主席说,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借此说明了中国人对待战争的态度,大大增强了语言说服力。
国语,具有语言的数千年积累,为今人创造了精确表达与情感表达的条件。我们做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旅游,更是一种人间友谊传递的事业。当年我从芜湖调到黄山,首要任务就是按小平要求,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体现黄山的旅游价值,把旅游作为产业做起来。黄山得名与老祖宗轩辕黄帝有关系,是黄帝升天的山,是文化山。但首先是自然风光。我推介黄山,就借助中国文学的助推力,而讲:黄山之奇、之险、之俊、之秀,都具备,但关键在一个“变”字:“他山以形胜,观可止;黄山以变胜,观无穷!”自古黄山云为海,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云以山为体,山以云为衣。云遮雾罩,虚虚实实,若有若无。有时,千帆竞发;有时,渔舟点点;有时,乱云飞渡;有时,彩云追仙。给人一种飘飘入仙之感。黄山,是一座多变的山,一座不可捉摸的山。再说黄山雨量是全国平均雨量一倍。因此,黄山具有少女羞涩之美,“犹抱琵琶半遮面”。再加上立体性气候一山分三带,上下不同天。“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国语言的修辞格:拟人、排比、起兴等等,也都提高了语言的感染力、穿透力。由于我的语言习惯,顺手拈来往往脱口而出,所以几次促销黄山、徽州之后,被误传为“是诗人”。一次,日本四个记者来,一见面就要我写诗。我即用嵌头诗予以回应:如一位叫花岛尧春。我们在花溪宾馆宴请,当即顺口溜:“花溪水涟涟,岛上语绵绵。尧舜正犹在,春风满人间。”作了点解释,送给了花岛尧春先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语言表现力强。强在于精粹、形象、情感,而且富有音乐性。借用诗句,这是中国人与世界各国来往中,语言上的一个极大个性。
当中国面向世界之后,世界也在面向中国。大家首先予以关注的就是语言。中国人,会以自己更具人性情感,更加说明文明古国的内心与外在的双美语言,成为全球共同赏读的一种生活、一种欢乐、一种交往。语言,是一种升华思想,沟通东西方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金色友谊桥梁;是东西方人民在共同创造未来中的一条彩色的人文纽带。我决心永不停止地在语言上下功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