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山“测天”人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侯晏

余建辉

中国黄山,举世闻名。她气象万千,日出、云海、佛光、冬雪等神奇的自然景观,每年吸引着几百万人前来游览。然而,这些令人称奇的景观,都是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出现的,这时候,气象信息对出游者来说就至关重要了。

在黄山1800多米的光明顶上,一座好似巨大足球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站早已成为黄山之巅的重要标志,而黄山气象管理处就坐落在这里。黄山何时下雨,何时天晴,风力几级,温度多少,日出、日落、云海、佛光的概率是多少,每天,这些数据都从这里诞生并传递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观日夜星辰,看天朗云舒

53岁的吴永泽是黄山气象管理处黄山国家基准气候站的站长,他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进行气象观测,密切关注风云雨雪,准确记录阴晴冷暖,为预报天气提供宝贵的基础数据。气象观测最关键的是准确、及时,每天早晨8点、下午2点,4点,晚上8点,吴永泽必须按时上传观测数据,绝对不能迟报、漏报、错报。他说:“只要到了观测时间点,外面环境再恶劣,都得出去。”

从办公室到观测场,尽管只有短短几米的台阶,但吴永泽却时常走得惊心动魄。黄山上的夏季常常狂风暴雨,碰到雷电天气,观测场铁栏杆被雷击得通红,吴永泽仍然要冒着生命危险观测数据;到了冬季,黄山上的气温零下十几二十度,风力有时达到11级,风向杆常被雨凇冻结,“冬天观测最艰难,这里海拔高,冬天来得早,去得迟,观测仪器一旦冻住,我们就要爬上去手工除冰,让仪器恢复常态,手套总是粘在金属仪器上拔不出来,手指都发麻。”

吴永泽不仅是气候基准站的站长,还同时兼任着黄山风景区防雷中心主任,降低景区雷电风险,确保广大进山游客和国宝迎客松等古树名木的安全是他工作职责中很重要的一项。每年3-5月,吴永泽都要带领防雷中心的同事们认真检测山上所有的防雷设施。黄山精华景区160.6平方公里,地势险峻,无任何代步工具,防雷检测点相距甚远,为了一个检测点要翻山越岭,起早贪黑,山上用餐不便,每次出门都必须带着一天所需的食物和水。黄山风景区内三条索道的防雷检测更是重点、难点,每条索道都有十几个支架,每个支架的高度少则30米,多则70米,支架脚下都是万丈悬崖,检测时必须伴着山风上下来回攀爬,才能完成一个支架的检测,一不小心就可能坠落山崖。对于爬支架这种事,50多岁的吴永泽每一次都第一个爬上支架,确认无误后,才让其他同事上来。“我很担心年轻人的安全,担心他们恐高、经验不足,所以我坚持每次都带头上。”其实,每次检测对吴永泽来说也都是一次较大勇气和极限的挑战,但是为了景区游客的安全,为了索道的安全运行,他总是说一切艰辛都值得的。

岁月逝如梭,记忆犹未远

吴永泽最早来黄山工作是在1994年,那时他29岁。“组织上安排我来黄山工作,但我完全不知道这里的情况,只是认为黄山很有名,想来一睹名山的风采。”回忆起过往,吴永泽如是说。然而,名山上的气象站却跟他想象中的相差甚远。“当时我们的气象楼这可没有现在这么大,很小的一个楼,别说住单间了,连自来水都没有,全靠自己每天来回走1公里的山路,从白云宾馆挑上来,一到冬天,石阶上全是冰,一不小心就摔个大跟头;整个单位只有一部用于跟外界联系的电话,山上多雨雾、大风天气,线路经常坏,10天半个月与家里人不联系都是很平常的事。”尽管那时站里的环境艰苦,但吴永泽从未叫过苦,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往返于值班室和观测场,及时准确地观测、记录,有条不紊地报送着一个个气象数据:气温、湿度、降水、风速……寒来暑往,在这座海拔1800多米的气象站里坚守了7年半之后,吴永泽于2000年调回了池州市石台县的妻女身旁。

回忆起当年,如今的吴永泽显得十分淡然,而说起自己对黄山的感情时,年过半百的吴永泽红了眼睛,“调回池州后,我经常会想起在黄山工作时的场景,但我对谁都没说过,直到有一天,我坐在家里看电视,荧幕里出现了黄山,当我看到那些黄山的画面时,我感到太亲切、太熟悉了!我眼泪一下子就流下来了,那时候我才明白我对这座山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情!”2007年,当得知组织上需要增派人员到黄山风景区任职时,吴永泽主动向组织提交了申请,他凭着过硬的气象观测技术和多年的黄山工作经验成为了来黄山的不二人选,而这一干,就一直干到了现在。都说“黄山可游不可留”,然而,吴永泽却在这里前后一起待了18年。“我几乎走遍了山里的各个角落,我能不热爱这里么?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我的第二故乡;黄山是世界名山啊,我能在这里观测气象,为全世界的来宾服务、为国宝迎客松做防雷测试,想到这些,我发自内心的骄傲和自豪!”

回首人生路,愧疚在心田

走出吴永泽的办公室两米远,有一个小单间,5平米大小,放了一张单人床,一副桌椅,一个小衣橱,仅此而已;站上两个人,房间就略显拥挤。虽然山下已是暮春时节,但黄山上湿度大、温度低,吴永泽的宿舍里,即使把暖气开到最大,也觉得寒气逼人。吴永泽常年备着治疗风湿痛、筋骨痛、活血止痛膏等药品,“没办法,这里不像城市里那样方便,所以一些基本的药物我们都得备一些,毕竟也这个年龄了,有时候检测设备一走就是一天,加上湿气重,腰酸背痛都难免!”吴永泽透露,虽然现在的办公住宿条件相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办公用房仍然尚缺,他们整个气象站有6个人,然而分配到的房间只有5间,所以大家按照单位规定只能轮着休假,等下次轮到自己休完假回来,就得换到别的房间里去住。在吴永泽看来,工作了这么久却连个属于自己的宿舍都没有算不上个事儿,日复一日的枯燥、无味也都熬了过去,而多年来,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人,则令他心怀太多愧疚。

由于工作地点在山上,一年365天,吴永泽至少需要连续工作1个月才能回趟池州老家,若遇到黄金周、小长假或者雨雪天气,作为站长的他,则是一连几个月都回不了家,回家过年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时间长了,妻子、女儿偶尔也会抱怨。很多时候,只能通过手机或者视频与家人联系。想家的夜晚,吴永泽就会静静地站在光明顶前,看着满天繁星,向青山远黛倾诉自己的思念……

为了工作,吴永泽错过了一个又一个与家人的团圆饭,错过了与妻子相处的美好时光,就连女儿结婚,他都是忙完手头的工作后,在婚礼当天才匆匆下山直到晚宴开始前才赶到现场。因为工作,有不能陪伴妻女的自责,也有不能照顾年迈父母的无奈。最令他难过的是在2010年,老父亲病重住院,家中多次电话催他抽时间回家看看,以尽孝道,但是因为忙于工作无法及时回家,直到父亲临终,他都未能见到父亲一面。“这是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想到父亲的过世,吴永泽再次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掩面而泣。“单位事情多,我是站长,观测数据、检测设备,许多事情我必须带头干。干了这份工作,就得要有责任心啊!”

在过去的18年中,吴永泽先后5次获得“全国优秀测报员”、26次获得“安徽省优秀测报员”、两次获得“安徽省观测员奉献奖”的光荣称号;还获得了“2013年度全省气象科技服务先进个人”和“2014年全省重大气象服务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从青丝如云到鬓角染霜,岁月的风霜在吴永泽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皱纹,然而,他却丝毫没有停歇往返观测的脚步。在吴永泽看来,每当来到黄山的中外游客如愿地看到壮观的黄山日出、云海美景时,那激动人心的呐喊声是对他们这群气象人最好的肯定!-->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