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张利兵
小时候就有了关于延安的印象,那是来自于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再到后来,关于延安的印象都是来自于新闻报道和电视剧。所以我对延安是不陌生的;感觉去那里就像回到我久违的故乡。
过了吕梁山,到达南泥湾农垦区时,山坡上的红土渐渐少了,黄土渐渐多了,坡上的窑洞也多了起来。遥遥望去,窑洞上网状交错的木格纹路,很是别致,而且还涂上明黄色的漆。还有些虽是平房,但是依然离不开黄土,在平房的顶部,就垫着厚厚的土。这里黄色的土,土的黄色,是主角和主色调。我们的生命来自于这黄土,所以我们就拥有着黄土般的肤色。难怪约在5000年前,一个叫公孙轩辕的人,以土德称王。那就是黄帝,他和炎帝一起,形成了一个古老的民族,而我们就是这炎黄的子孙。
猛然一个“延安深圳经济开发区”的牌子扑面而来,我知道延安快到了。我正在脑子里寻思,延安会是个什么样子?
在二十里铺的地方,我看见一溜儿汽车销售商铺,无论国内的,还是合资的,品种繁多;在延东,我看见了高铁站,延安的交通还是很发达的;再往前走,我又看见一个不大的教堂,正要感慨时,车外的楼房多了起来。山坡上还有窑洞和平房,和山下的楼宇交错相映,自然平添异域的情趣。
“宝塔!”同行的人叫起来。我抬头果然看见有座宝塔,是七层的。正扭着脖子瞧,猛然一片高楼大厦袭来,让我惊讶的反应不及。在拦起来的的延河两岸,完全是一副现代化的画面,这完全超越了我之前的印象。延安在清凉山、宝塔山、凤凰山的围抱下,显得既古朴又充满活力。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起游览了杨家坪、革命纪念馆和枣园,给我留下了繁多而庞杂的印象。现在提起笔来,有几幅记忆深刻的画面,缓缓流出。
在杨家坪,我知道了窑洞的三个种类,分别是土窑、石窑、接口窑。石窑内外温差不明显,土窑明显,接口窑处于两者之间。朱德和毛泽东住在土窑,周恩来住在接口窑。
在毛泽东的故居,他的床上有很多香烟,那是游客们知道他老人家喜欢抽烟,自发敬献的。
那日的天空是纯净的蓝,万里无云。我在毛泽东故居外仰望着蓝天,思考着毛泽东当年仰望蓝天,又在想着什么呢?我闻到阵阵香气,那是槐花的香气,甜甜蜜蜜的,就像一位老人慈祥的笑。
随后跟着讲解员,脚步匆匆、走马观花地了解我军的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期间有两个印象尤为深刻。其一,在一张革命领导人的照片上,我看到贺龙脚上的鞋破了,露着脚趾;还有一个是“在军统里的共产党”,其中的烈士里,有一个年轻的女孩,她在照片里笑得如花般灿烂,她笑的样子就像我先前在延安小学里看到的无忧无虑的孩子。
在枣庄,种了很多的树,有银杏树、槐树和松树。临出门了,我发现一棵挂果子的树,正高兴时,却发现那是核桃树。我对同事说,枣园,怎么不见枣树呢?
同事们转头寻找一番,然后用手一指,这就是枣树。
个头不如银杏高,树干不如槐树粗,长势不如松树挺拔,望着有几分瘦弱的枣树,我颇有点遗憾。有一位年长的师傅对我说:“在舒适的环境里,和这些观赏树相比,枣树不是很高大、威武。但是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才能显出枣树的坚强,因为它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不禁肃然起敬,似乎明白了什么是延安精神。
来到住宿的地方,天已黄昏,暗蓝色的天空泛起点点红晕,西方的天空渐如点点火烧,最终烧成一片红色天地。毛泽东是否就是看到了这火烧的景色,在以后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句子?
延安,虽是这一点星星之火,从这里却开始了燎原的历程。现在这燃烧火种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里。我们要高举着火种,继续走下去。继续火红着我们的土地,火红着我们的山河,火红着我们伟大的祖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