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朱自煊(清华大学教授):屯溪老街保护规划开始于1985年,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我是徽州人,对家乡秀丽的环境,富有特色的市容印象很深,老街应该严格保护。老街以“保护、整治、局部更新”的理念独树一帜。
在上世纪70年代,城市保护之风很盛,历史地段保护引起业界高度重视,老街保护规划理念与国际动向是一致的。
30年的历程,我归纳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1986年)第一阶段重在探索。探索保护道路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探索徽派城市乡村特色风貌也是另一重点。保护规划不仅体现在空间与建筑形态上,还体现在于街巷空间的利用,店铺之间的传统生活、商业习惯上;且同时考虑对于管理体制上的要求。
第二阶段——完善保护规划、促进名城保护体系的建立阶段(1993—1996年)屯溪老街保护规划在1986年通过后,经过几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设部考虑建立“历史街区”作为名城保护的重点,进一步建立完整的保护体系。1996年,时任建设部叶部长到屯溪召开了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将老街作为建设部唯一的街区规划、管理综合试点;把《屯溪老街管理条例》作为范例,发往全国名城进行推广。
第三阶段——深化阶段(2003年——)2003年,结合开发的需求,老街修改了一次规划。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街巷合一——街巷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2)信息化技术应用——在2003年做了详细的沿街店铺信息化研究,但后期应用上不太够。
(3)黎阳老街整治与屯溪老街保护形成互补,错位发展;对于黎阳老街的改造进行了风格探索。
(4)滨水城市设计要考虑黎阳、屯溪、阳湖三者的关系;在江心洲的两端、花溪饭店原址建立城市标识,同时丰富水上活动。
(5)对于黄山长远建制的设想,以徽文化为主题,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
(6)屯溪老街保护的成功得益于多方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规划,强调了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结合,专家与地方的长期合作。正所谓“得道多助”,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继续保持。
杨海婴(黄山市屯溪老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屯溪老街原名叫屯溪街,新中国改为人民路,1985年命名为老街。整个的长度1230多米,改造过以后还有832米。现存的屯溪老街的核心地段目前还有18条巷,他们和上中下三条马路把老街整个连到一块了,成了一个鱼骨状态,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以来的建筑风格,上世纪80年代就被叫做“活动的清明上河图”。
1986年屯溪老街被省政府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列入历史文化名街,2016年建设部和国家建设部列为遗址30条。
屯溪老街的保护,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行政命令到依法依规,从社会性到专业性,从分割性向整体性的演变的过程。
从机构上看,先后成立了老街保护建设领导组,老街办事处,老街管理委员会,老街社区理事会等等管理机构。
在规划上,1979年清华大学编制的《屯溪市总体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保护老街的概念。1985年屯溪市人民政府邀请清华大学朱自煊先生,首次编制了《老街保护和更新规划》。1994年继续由清华大学朱自煊先生领衔,对规划进行修订;2003年清华大学和黄山市共同进行了修编。
在法律法规方面,从1981年起,徽州地区、黄山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做好我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管理暂行办法》等。
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完成了“历史文化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调查名录”,对非遗传承人实行扶持、资助,并资助他们进行交流展示。完整保留了老街社区的自然环境,建筑肌理。
在老街业态方面,保护开发了一二三马路,打造特色业态,引导部分业态的业主进行业态的更新和转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