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方乃之
查济进入我的视野始于网上看到的那一幅曲水环村的经典照片,当时觉得实在是太美了,几疑有人为ps的痕迹。当我置身查济的时候,除了有些意外,更多的是震撼。查济离黄山区新丰乡不过三里地,我们从陵阳下高速,30多公里就到了,它不属徽州,当然不在古徽州境内,但这里的老房屋却与徽派建筑很相似,两叠式居多的马头墙,那马头一律是朝笏式的,不像古徽州的马头以印斗式为主。整个村庄灰砖黑瓦,因势错落,随形布局,更显创意独特。历尽岁月的老屋外观,留存了诸多斑驳苔痕,残破处显得苍老,古朴中透出恬淡。古老的村落保存得这么完好,颇为少见。徽州有些古村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但因为过度开发过度炒作,经过包装嫁做“商人妇”,失去了本真,而这里几架石桥、浣衣村妇、戏水孩童构成的简约、自然、清新的画面,就让人感受到古风尚存、清纯犹在。若不是导游反复强调泾县查济,我们恍惚就行走在自己的家乡——古徽大地。
查济位于黄山区、青阳、泾县三县交界处,在九华山与黄山之间的走廊上、群山环抱中。查济的卜居始祖是唐朝兼任宣池两州刺史的查文煕,该村始建于唐武德8年,即公元625年。这个村由查村、济阳和富春三个小村组成,因查姓的郡望是山东济阳,取前两个小村的第一个字作为村名,“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査”。査济在青龙山、黄龙山、五龙山环抱护佑中,村子沿三山脚下铺展而去,靠青山临盆地,石溪、岑溪、许溪三水缠绕,村绕溪建,水傍村流,“门外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山显霸气,水呈灵光,可见卜居此地的查姓先祖多么极具眼力。村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鼎盛之时,号称人口十万,明清两朝,七品以上官员达129人,文人雅士不计其数。
查济人引为自豪的是曾经有三个108,即108座桥,108座寺庙,108座祠堂,这三样都撞上108这个数,可能性并不大,但这三样东西在查济到处可见确是事实。古村经历朝代更迭,阅尽沧桑,如今寺庙难觅踪影,祠堂还剩几座,桥则随处可见。
查济的桥有平桥、拱桥、洞桥,洞桥幽邃,拱桥如月,平桥宽坦。桥面或巨形石板并卧,或雕边石板单挑,有的离水面几尺,有的距水丈余,宽窄不一,长短随形,因势而设,自然而然,及其协调。桥的作用当然是连接两岸,方便往来,但查济如此密集的桥,除了以上功能外,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含义,行走观赏之余,更令人深思。众桥各具特色,都有一段值得品味的故事,其中三座桥颇有讲究,让当地人代代相传,津津乐道。村口的财神桥建于明朝中期,两米宽,五米长,面向村外的桥沿上砌了一堵2米高两叠式的马头墙,粉墙上有个性化的“紫气东来”四个大字。左边桥头跨路而建,有木质阁楼,阁楼面村敞门供着财神爷,出村的人都会见到供奉在龛内的财神爷,有意无意地礼敬财神爷求财求安。查济人坚信“财神桥上走一走,荣华富贵年年有”,初来乍到的人更是要到桥上走走,沾沾财气。右边桥头边上有一株几十年树龄的杏树,斜向桥沿上的马头墙,时值杏花开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导游轻轻地吟起了明代查济人查绛的诗:“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极其切合眼前美景。
查济核心景区有座天申桥,这座桥叙述了一个兄弟和睦、竞相孝亲的动人故事。住在许溪北岸有兄弟俩,已分户,并排面溪而居,母亲年事已高,到一溪之隔的南岸村里走亲访友、购买物什都要绕道,很不方便。哥哥独自在自家门口建了一座石桥,连接南北两岸,既方便家人出行,也表达了孝心。弟弟不甘落后,也在家门口建了一座同样宽度的桥,兄弟建的两座桥相同结构,各自独立,两桥相隔两米多宽,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忧上心头。他把兄弟俩叫到一起,告诫他们不要各自逞强,要和睦相处,才能共兴家业,兄弟俩明白了老母亲的心思,坐下来商量,把两桥之间的空隙补上,双桥变成宽阔平坦的一座桥,后人有感于兄弟俩的建桥经历,取《诗经·假乐》“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诗意,命名为天申桥。站在天申桥上,远远可见一座红楼,红楼对面是一座高拱的大石桥,因靠红楼而取名红楼桥。
查济整个村落成前低后高两个层级之势,红楼桥这里就是分界线,站在红楼桥上,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溪水欢快西去,两岸屋舍俨然;村姑们在溪水边的石条上捣衣浣纱,清洗碗碟,说说家长里短,讲讲身边趣事,欢声和着笑语随着溪水流淌,不时吸引溪水两岸的游客驻足观赏,举起相机捕捉美丽的瞬间作为留念珍藏。这美丽的让人心醉的画面,是躁动、忙碌的城市居民可望而不可求的。身处此地,有一种让人感到万噪俱寂、恬静出尘的惬意。游客们悠闲地漫步在溪两岸的石板路上,有的走进路边小店转悠,与店主随意交谈,更多的则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景拍照留影。他们有的来自大都市,在这里享受到了宁静与纯朴,兴奋与幸福溢满脸面;有的根在农村打拼在城里,来到这里找到了乡情,找到了儿时的记忆,激动与满足溢于言表;随行的小孩则在这里尽情地挥洒着天真与童趣。望着这流动着的美景和一览无余古色古香的民房,我们也被深深地感染了,感叹美景难得。我们所站的桥面距水面十米,靠下游的桥身侧面长了许多藤蔓植物,垂挂下来如同珠帘,有人用上世纪九十年代琼瑶的电视剧《一帘幽梦》命名之。“一帘幽梦”确实有意境,但用在这里,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实在找不出很切合眼前景致的解释。当然,宋张先《木兰花》词“人意共怜花月满,花好月圆人又散。欢情去逐远云空,往事过如幽梦断”或许能成为勾连历史与现今的注脚。是呀,世事难料,人事难料,村事亦难料。想当初,此地冠盖云集,令名显赫,声震江南,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但长毛一把火致千年查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历经数十年,总算村脉留存,起死回生,然而,十年文革浩劫,再次让这个民风淳朴、古韵犹存的村落难逃厄运。沉寂了多年以后,经当地政府和百姓的不懈努力,改革创新与保遗修复双管齐下,查济这个原本敦厚、古朴、殷实古村落,不再是躲在深闺怕人识,而是以另一种独特的风貌、气质,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