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古树映徽魂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程永宁

金炳铨先生编著的《徽魂》,是他的三卷本大作《徽州古树图册系列》的第二部。黄山市三区四县各个乡镇古村的名木古树及其水口林,几尽收揽于他的镜头下,编录在大作之中,堪为徽州古树之“集大成”,更是为徽州文化填补了一项空白。

《徽魂》之名“徽魂”,是作者在拍摄实景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而引发心灵震撼的感悟。掩卷遐思,我以为:“徽魂”之名,切题切实。以下十议可证:

古树,曾是徽州先祖建村选址的见证。某氏族先祖辗转迁徙来到徽州,为了选址建村,择地三处分别栽种银杏幼苗一株于彼,两年以后,见银杏幼苗茁壮者,定其为村落之所。于是,这株银杏树与这个新村落同生、同长、同繁荣。千年同古,树寓村魂。

古树,曾是徽州先祖宗族建设的见证。凡迁徙徽州择地建村之氏族,必首位于宗族建设,祠堂、祖墓、学校、社屋、神庙等等,无所不备。植树,则是宗族建设的重要工程项目。松、柏、樟、桂、榆、槐、银杏、红豆杉等等,与祠堂、祖墓、神庙等同植同建,共荫共穆。千年同古,恩荫祖魂。

古树,曾是徽州先祖始建水口林苑的见证。徽州聚族而居,先祖始建村落时,必缜密查勘风水,在村口形胜之地修建一片水口林苑,功在防风、滞水、绿洲、护岸之用。水口之下,往往是东西之路,南北之道,通向四野。抑或在村口开阔之地,骑路修一座亭阁、门楼及牌坊;抑或跨河修一座高大石桥,连通两岸。是此,林苑古树与阡陌田园、道路古桥、村落百姓融睦和谐,代代与共,不可分离。千年同古,村景入魂。

古树,曾是徽州先祖激励族人光宗耀祖的见证。某村,先祖在村口艺植了三棵树。如今矗立高大,远远可见。村中族人谓中间者“状元”、左边者“榜眼”、右边者“探花”,以此激励族人耕读求仕,扬名后世,光宗耀祖,以显父母。相传,徽州族人为考取功名者植树标榜于村中者,不胜枚举。千年同古,功名于魂。

古树,曾是徽州社会纪纲牢固的见证。徽州诸多古村落,皆护有一株高大的“夫妻树”,抑或植有一棵亭亭玉立的“女贞树”,以物化人,倡扬“三纲五常”之德。诚如清代歙人方弘静所言:“郡之久安也,非徒以险阻足恃也,由内之纪纲不弛足以维之耳。”千年同古,纪纲为魂。

古树,曾是徽州社会崇圣敬贤的见证。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儒风独茂”之地,对孔子之圣早已膜拜顶礼,对先贤之敬亦是蔚然成风,如关帝、张良,又如汪华、许远等等。对他们,徽州或立庙祭祀,或设节纪念。庙宇四周参松翠柏,象征先贤之永垂。千年同古,家国同魂。

古树,曾是徽州乡村固堤利众的见证。徽州村落临河依溪,河溪之沿植有林木,以护两岸堤塝。族人对此倍加呵护,往往立碑示禁。某村,族中贤达恳请县衙以官府名义,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在村中河埠头林木古树下立《禁碑》,明示:“固堤利众”,“永禁砍伐”。千年同古,利众德魂。

古树,曾被徽州乡人敬以祈愿祝福之神。某村有一株香樟树,被称之“如来佛”;又某村有一株枫杨树,被称之“神树”。族中乡民有祈愿祝福者,则常见焚香叩拜、烧纸送钱,以祈所愿。如此,历代久远。千年同古,神以树魂。

古树,曾有更多“死而复生”的奇迹。某村有一株高大苦槠,百年之间遭遇三次雷击,树断枝折,天火中烧,皮落木朽,生机尽去。岂料,三年五载,又见枯木逢春,残根蘖绿,新生盎然。似此奇迹,徽州如常。千年同古,更生之魂。

古树,曾有更多“死而不朽”的奇迹。古树寿终,直立不倒,日晒雨淋,雷击火烧,百虫咀腐,飓风狂扫,岿然不动。见其枝丫已尽,主干挺拔,表皮脱去,内中一空,仰天俯地,孤傲凛然,死而不朽。千年同古,浩然之魂。

徽州古树之“十魂”,跨时空,越千年,春秋永续。-->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