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秀来秀往”猴魁茶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李和平

太平猴魁茶,有茶中俊秀、茶界翘楚、茶国绿金王子之称。这样优质品种的茶,从何“秀”来,又“秀”往何方?是业内业外人士颇为关注的。

猴魁茶发源地、核心产地,位于皖南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猴坑村。猴坑村民世世代代种茶、制茶、经营茶,流传下来别具特色的“优选”法。猴魁茶,经自然和人工之手,经漫长的“选秀”过程,是百里挑一“拔”出来的“尖子”。

选对地理气候。太平猴魁茶主产区黄山区(原太平县),南挽黄山,北依太平湖。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云雾多,热量丰富,无霜期长。

选对土壤植被。乌砂壤,有机质含量高。茶园海拔300米以上,植被繁密,森林覆盖率90%以上,主要树种为常绿阔叶林、竹林。

选对当家品种。适制猴魁茶的是柿大茶,其性状:芽叶挺直、肥壮,叶片背卷、柔嫩、有隆起,分枝稀、节间短、两叶抱一芽,嫩梢的顶芽与下边两叶尖基本平齐。主要内含物多酚类、氨基酸,含量为34%、8%,比一般茶树品种高出9个、5个百分点。

选对上好鲜叶。采摘有“四拣”:一拣山,拣高山、阴山、云雾笼罩的茶山;二拣棵,拣树势茂盛的柿大茶茶棵;三拣枝,拣粗壮、挺直的嫩枝;四拣尖,采回的鲜叶,取用一芽带二叶的“尖头”。拣尖有“八不要”标准,即:芽叶过大、过小、瘦弱、弯曲、色淡、紫芽、对夹叶、病虫叶不要。

神奇的北纬30°区域,海拔400米——800米,深山幽谷,溪流纵横,植被丰茂,乌沙壤土,半阴半阳,雾雨迷蒙——太平猴魁赖以生长的地理、气候、土壤、植被条件是独特的。这也是太平猴魁获取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特别保护的依据。

猴魁茶制作工艺流程:拣尖→摊放→杀青(理条)→烘焙(做形)(头烘→二烘→三烘足火)→成品。每道工序都要恰到好处,极具匠心却不着斧凿之痕,而又随势顺进、严丝合缝、环环紧扣、一气呵成,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火候讲,猴魁茶是拿捏、加工出来的。从文化、心灵和天地人多元合一的角度看,猴魁茶是揉捏、调和而成的。

机制猴魁茶,外形臻于完美,劳动强度减轻,节能节本增效。眼下,猴魁茶制作已进入“以机代人”“以电代燃”和“网上猴魁”时代,崇尚“新秀”势在必然,但奔未来不可忘本来。猴魁茶的“秀”非但不能抛弃,而要传承下来、弘扬开去。

从历史深处出发,穿云破雾,踏着青春的舞步,猴魁茶款款走上前台。从大山深处出发,披荆斩棘,踩着时代的鼓点,猴魁茶铿锵走向世界。1915年,太平猴魁远渡重洋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夺得金奖,从此,在“中国风”音色背景下,猴坑人手捧猴魁茶,开始了“走秀”的节奏。

猴坑村人“猴坑”公司方继凡,猴坑村人“六百里”公司郑中明,驰骋商场,艰辛打拼,如今已是持有“中国驰名商标”的猴魁茶产业领军人物。他俩的成功之道:靠上天恩赐,蒙祖宗福荫,更是赶上了改革开放好时代,政策好,加上人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家业和事业。开公司、建基地,上项目、融资金,打广告、跑展会,相互较劲,轮番“打铁”,把猴魁茶推向省城、京城,推向上海、米兰世博会,双双走上猴魁茶产业的“星光大道”,成为百年猴魁“走秀”台上的当红主角。

猴子,是猴魁茶的LOGO。猴坑人有猴子般的机灵,也特有闯劲,特有能耐,能让猴魁茶成为国礼茶,在外交场合,让俄罗斯总统普京会心微笑,让德国总理默克尔开怀大笑。如今,猴坑人结合中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发展猴魁茶文化创意产业和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致力于将猴魁茶与猴坑景一起卖,茶农与茶客、山里人与都市人有福一起享。

猴魁茶产业“走秀”,不等于名模的T台猫步。会“走秀”,关键是会“走路”。会“走路”,就是走直路不飙,走弯路不惑,走高路不晕,走低路不屈,走夜路不惧,既要走陆路当勇往直前的“陆军”,还要扑向海、摸着天,当威武、人文的“海军”“空军”“火箭军”。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猴魁茶健康持续发展离不了三条线:底线——提供安全绿色健康饮品;主线——品牌保护;刚线——做大做强太平猴魁产业。三条线代表三个能级,是有机统一体。

有人说:“猴魁茶由茶叶、品牌、文化三部分组成。”市场竞争,拼到最后是拼文化。猴魁茶人深谙文化之道,热衷于建茶楼、开茶馆、兴茶学、办茶刊、唱茶戏、修茶谱。但文化不是无根的浮萍,首要的是守住猴魁茶的根和魂,那就是做生态茶、有机茶、大众茶,做良心茶、功夫茶、地道茶。伸展文化之翅膀,浇灌文化之泉流,猴魁茶一定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