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陈贤海
人世间有各种情谊,但说起同学情是每个人都难以忘怀的。
我们是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初出生的群体,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跨进了上海市的一所重点中学读初中,成为同学。当时的理想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升高中进大学,以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律师……可好景不长,仅仅上了两年课,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停课闹革命参加运动,十几岁的学生成为了“红卫兵”。又过了两年后,进行毕业分配,一部分同学分配到工矿企业留在城里,一部分同学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远至黑龙江、贵州,近则江西、安徽、上海郊区公社农场,这就是被称为“老三届”的我们,匆忙得来不及说一声再见就各奔东西、天各一方,甚至多少年以后都彼此不知道各自的去向。我也成为一名“知青”,去了农村插队。
我们五零后这一代人注定命运多变。社会变迁,岁月沧桑,转眼几十年间,当年去边疆农村的同学有的返城回到上海,有的留在当地成为领导干部,有的参军入伍走进军营,有的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有的则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还有的远涉重洋去了国外深造。在工矿企业的同学有成为高级技师、车间主任、企业家的,有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和提前退休的。由于在人生的那个阶段都忙于工作、生活、家庭、子女,同学之间渐渐失去了联系。虽然大家的经历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我们曾经是同学,珍藏在记忆深处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那一份魂牵梦绕的思念越发变得渴望、浓烈,昔日的老同学,你今在何方?
2003年,母校举行五十年校庆活动,几位常有联系的同学相约同往。相聚的难舍促使他们开始分头打探其他同学的下落和联系方法,渐渐地,聚拢的同学多了起来,之后的每一次同学聚会都会吸引新联系上的同学参加。我与老同学联系上还有点传奇色彩。进入新世纪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很快,对老同学的思念也日益加剧,我在网上不断搜索,可是没有任何同学的一点信息,之后我又在网上的《校友录》中查到有我们班级,登录后只看见二三位同学的留言(事后得知都是通过子女帮助注册的),于是我也在《校友录》上留了言,想与老同学联系上。之后我经常关注《校友录》,可几年下来没有同学登录的痕迹和新的信息,我心里多少有点沮丧。又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不经意间上《校友录》浏览,发现新加入一位同学,并给了我联系方式和留言,说是同学们也在寻找我。就这样,我与老同学联系上了。通过网络聊天,得知同学们马上要搞一次聚会,我欣然报名参加。当见到分别四十年的老同学,当互相喊出了同学的名字,那久远而又熟悉的声音让我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亲切感再一次油然而生。
大家继续努力用各种方法寻找失联的同学,有的通过公安户籍系统查找,有的走访同学原居住地查询,如此齐心协力,陆陆续续联系上的同学越来越多。我知道有位同学当年去了黑龙江边的一个小县插队,听说留在当地县里工作,于是在网上查到电话号码,打电话到县委组织部,好不容易才联系上这位已担任县教育局长的同学。现今,我们全班五十位同学联系上的有四十多位,还组成了微信同学群,大家天天问候聊天俨然像个大家庭,这份浓浓的同学情谊必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厚重的一生拥有。
在纪念进校五十年的时候,我们这群已年过花甲的同学又重新聚集在母校的校园里,中学时代发生的点点滴滴,沉淀了五十年依然还是那么清晰,一切的一切是那么的遥远,但又仿佛就在眼前,那些在当时根本无足轻重的小事,如今说起竟然是这般的充满情趣和意味,这么地让我们难以忘怀。当年的花季少女、青春少年现已两鬓斑白、三世同堂,可我们同学的情谊就像陈年佳酿无论何时何地开启,都会让人陶醉。远在黑龙江的同学,说好来年春天回上海和同学相聚,大家都盼着欢聚的日子早点来到,可突然传来噩耗,这位同学突发脑溢血住院抢救,一时经济拮据,同学们得知消息后发起募捐,虽然有的同学与他自毕业后几十年未曾谋面,但同窗情谊几十年未曾淡忘,纷纷捐钱汇款,伸出援手帮助其度过难关。不幸的是,一切努力最终没能挽回他的生命。大家在叹息人生无常的同时,感叹同学情谊难能可贵,对这份同学情缘倍加珍惜。
退休后空闲的时间多了,同学们的聚会也更加频繁,公园、饭店、歌厅、茶馆都是我们相聚的场所,我们的生活因此更加丰富精彩。热心的同学还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去外地旅游,每次出游,同学们携手相助、互相照顾,忘情于山水美景之间,忘却了诸多生活烦恼,心态愈加年轻,身体愈加健壮,心情愈加放松,精力愈加充沛。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一次次举杯祝福频频,加深了同学间的了解,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几年间,我们组织了八次旅游活动。有一次,当年下乡到淮北、后上调在安徽蚌埠工作定居的同学,盛情邀请同学们去蚌埠游玩聚会,并在我们一行准备出发前早早地预订妥宾馆,精心安排好景点线路,之后夫妇俩一起到车站迎接我们,全程陪同我们四天,最后送我们上返程火车。这就是同学的深情,几十年后还是那么纯真执着。
有言道:“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世的一次擦肩而过。”我们四年同窗,前世得多少次的回眸!无论世事如何改变,无论经过多少风雨,永远不变的还是同学情,同学情乃今生缘,且行且珍惜。
配文摄影:陈明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