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城市的钟声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钟义民

今天的城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每一个人都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可又很快被淹没,唯独缺少一些清音雅韵,比如琴声,比如钟声。物质条件的极大丰富,使得人们早已不再依赖钟声报时了,而是习惯把手机当作钟表看时间,查日历,只要手机在手,网络一连,便可以知晓天下事。而那些老式座钟、挂钟,在时光重重的叠加之下,是后生们眼中的古董,是匍匐在幽暗时空中胆怯的兽物,渐渐退出舞台,渐渐退居幕后,悄无声息地看着日新月异的时局,看着周遭花花绿绿的世界。

有座钟的时代可以称之为祖辈的时代或父辈的时代,座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旧岁的剪影。我的老家曾保存着爷爷奶奶留下的老式座钟,座钟是一个长方形的匣子,外面由棕红色油漆漆成,正中是表盘,外盘上有时针、分针和刻度。底下坠一个秤砣一般的钟摆,每次到了整点或半点时,座钟便发出“当——当”的响声,宏亮,粗重,有余音回荡,让人听罢顿生庄严肃穆之感。我小时候对钟摆很是好奇,很想知道什么原因使钟摆自己摆动,所以会趴在饭桌上对着它久久凝视,那场景跟刘姥姥进大观园看自鸣钟看得发呆有几分神似吧。奶奶对座钟报时特别敏感,只要一听到钟敲响,她就会踱着小脚走出厅堂,走向厨房,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上午十点了,要烧水了;十一点了,该煮饭了……”我知道,那一声声默念中,不仅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耽搁做事的时间,也有对迅疾时光无声流去的唏嘘叹息吧。

祖辈过世后,座钟也不知何时被卖给了收破烂的人,我的回忆没有了对应物,我再也没有在薄暮中听到归家的信号。等我负笈求学,东奔西走,到了中小城市、大城市后,钟楼难见了,城市的钟声竟成遥远的绝响,大概只能听到“我的家就在钟鼓楼的旁边”的传说。小城市急于扩成大城市,大城市又急于扩成特大城市,于是跟摊大饼一样,拆拆建建,旧城换新颜,视觉印象不断被刷新。在急功近利的城市规划者心中,钟楼和戏剧院、音乐厅一样,是可有可无的建筑,甚至是多余,是累赘。城市用地本来就紧张,可谓寸土寸金,还不如多建一些商业大厦和写字楼实在。要想寻找钟声,似乎只有去寺院和教堂了吧。其实,他们只关注商业价值,忽略了钟楼的精神教化作用。学者赵鑫珊说:“一座典雅、高贵和气派的建筑,应像是晨钟暮鼓那样,它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提示该城市的广大居民,教他们觉得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教他们挺起胸来走路,堂堂正正做人……这才是建筑的精神功能。”可见,杰出的建筑绝不仅仅是显眼的城市地标,也参与了城市精神面相的建构,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城市人的性格。

成年之后,在钟声面前,我最容易想到的是时间的概念,生命的存在。相比于山川日月,人这一生真是短促,如同弹指一挥间,所以有志之士总是痛惜时间的飞逝,害怕虚掷光阴,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无限的事业。他们寻寻觅觅,上下求索,分秒必争,永不停歇,没有时间听山涧的泉声,林间的鸟鸣,寻访珍罕的钟声,只感到痛苦,倦怠和沉重。而和其它生物相比,人的生命又太长,所以人们创造了文学艺术,发明游戏和娱乐,正如古人所说:“不为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他们懂得及时行乐,甚至秉烛夜游,快慰平生,但到了老年蓦然回首,则旧梦欢乐已化云烟,到头来,镜花水月万事皆空,没能给自己留一份真正的回味和念想。

其实,城市钟声对我们而言,既是智者的标尺,也是尘世的天籁。它提醒我们来日不长,去日已多,时间总会偷偷溜走,催促我们尽早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玩忽懈怠,徒生叹息,记得奋斗,记得抓紧今天,与时间赛跑。它也让我们在繁复的生活中放松那一根绷紧的弦,学会停留,学会小憩,让灵魂跟上身体的脚步,让一颗心在悠悠钟声的洗礼中渐渐归于清醒和平和,不急躁,不消沉,不再悔恨自己的过失,不再坚持自己的怨念,不再麻木于自己的放纵。

当雄浑的钟声在清寂的黎明再次响起,我们得找到自己的初心,我们应把握好自己的生命,经营好自己的家园,懂得自己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为什么出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