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单传洪
二、近年推论《金》作者的新角度
2007年后,黄山市民间研究者潘志义(别名“苟洞”)先生从结合《金》描述的生活环境和难懂的徽州方言,再次佐证吴晗先生的推论。证明《金》中的方言,并非只是“山东土话”,而大部分是难懂的徽州方言,一时间,在社会舆论和金学研究界掀起不小的风波。潘志义从实际环境出发的角度推论,给人带来了新鲜感。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学术研究易受到冲击,舆论很容易把研究成果与地方旅游开发的动机联系起来,结果弄得虚实难晓。
不过,不论是学者还是百姓,从不会拒绝有价值的推论,而且,他们具有分辨真伪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关于《金》作者到底是谁的话题,仍然会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
三、合理设定《金》作者推论的全角度
《金》书的内容,隐含了作者生活环境的特征,因此,推论《金》作者的角度,除了上述的角度外,还有一些角度的观察,是必不可少的,举例如下:
1.《金》作者必是熟知《水浒传》的人
明代产生了四大名著,即《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都是在民间创作基础上由文人作家加工写定。而《金》又是《水浒传》的衍生作品,《金瓶梅》中的部分人物故事和词曲嫁接于《水浒传》,那么,嘉靖年间,谁是精研、通晓《水浒传》,又会编故事,精通戏剧创作的人呢?这两者都具备的,只有汪道昆一人了,因为,为《水浒传》出书写序的“天都外臣”正是汪道昆。天都,指黄山三大主峰之一,汪道昆是天都峰山下人,所谓外臣,意指他自己退休官员。汪道昆在自己个别诗词里,也直接用过“天都外臣”的笔名。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今新安所刻《水浒传》善本……前有汪太函(即汪道昆)序,托名天都外臣。”
2.《金》抄本起源地透露的线索
由上所述,最早见于文献记载见到《金》抄本问世的人,是万历24年(公元1595年)“公安派”文坛代表袁宏道及他的二弟袁中道和董其昌,袁中道47岁中进士,后任徽州府教授(掌教育的官员),与徽州根系密切;而书画家董其昌因鉴藏书画,频繁往来于当时著名的书画收藏之乡——徽州西溪南,与西溪南吴氏的许多族人是朋友,自然,他们都与徽州关系密切。
那么,董其昌是否可能在西溪南乡得到汪道昆的手迹呢?汪道昆(1525~1593)比董其昌(1555-1636)大30岁,董其昌34岁
(1589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时,汪道昆已60多岁,早已退休,两人不可能有交集。但是,董其昌解官后密切往来于西溪南,从事书画鉴藏与收购,就很有机会收集到汪道昆的手迹或汪道昆主盟的丰干社、白榆社和肇林社成员的作品的。例如,崇祯七年(1634),董其昌就在西溪南借阅、手摹了《汝南志》真迹,董其昌写到:而《汝南志》真迹为汪太学所购。汪太学指的就是汪道昆。
另外,最早全本——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也是徽州名刻工刘应祖、刘启先、黄子立、黄汝耀等人所刻。
3.《金》最初作者必是谈佛之人
《金瓶梅》在开宗明义的序文《四贪词》,就是谈佛家之戒——戒贪欲酒色,《金》通篇从金、瓶、梅三位女性争宠、争利、纵欲导致的凄惨结局,宣扬了佛家的因果论,《金》通篇对乡间佛事、僧人、居士有许多详细描写,以教化乡里。
从佛禅思想角度推论《金》作者是很重要的角度。不必讳言,一些学者习惯用从当代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来推论史事,想象古人行为,结果,与所要研究的对象真正的行为方式产生了背离。在《金》问世的明代,徽州极为盛行佛禅。据民国《歙县志》“寺观”条的记载,仅徽州歙县一地的佛教寺庙就有246处,道观也有近20处。此种宗教与乡民生活结合,形成了徽州社会的风土民情。最出名的,是出现了“文士禅宗”群体。如明僧王寅等人创办的“天都诗社”,汪道昆倡办的谈禅说文的“肇林社”,都是集名士、僧人为一体的文人社团。
4.《金》作者必是懂医之人
《金》书中对求医问药乡事的描写,得心应手,炉火纯青,医识广博,而从汪道昆生平来看,他父亲以及他自己科举前都曾学医,而且,西溪南乡在明代时是著名的医书出版之乡,该乡吴勉学,官至光禄署丞。后弃官专事刻书,其子吴中珩承继父业,辑刻《古今医脉正统全书》,共收录44种204卷医学典籍,被列为中华十大医学丛书之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