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屯溪
鲍飞立
文/图
说到屯溪,人们都知道有一条闻名遐迩、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被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街区”的屯溪老街。如今,这条全长1273米,包括一条东西向的直街和三条南北向的横街的屯溪老街上,每天来自海内外的游人如织,川流不息。当人们一走进老街,就仿佛有一种走进古代市街的感觉,热闹繁华的景象立刻便映入眼帘:那青瓦粉墙的典型徽派建筑;那光洁平整的赭色石板路面;那鳞次栉比的各种店铺;那五花八门的商品;特别是那每家商店门楣上鎏金的招牌匾额,书法精致,流光溢彩,引人瞩目,充满着一种南宋遗风、古色古香的徽州古镇气息,给人以难忘的印象。
屯溪自明清至民国直到新中国建国以来,一直是皖南重镇、水陆码头、商业大埠,又称为徽州的“一邑总市”。在那不到一公里的老街正街上,竟有近300家商店,平均每隔4.4米就有两家商店(双店面街坊),这也许是国内商店最密集的街市了。徽商“贾而好儒”,崇尚文雅,开设一个店铺,首先要取一个称心如意的店名,并请书法名家写招牌,油漆制成黑底金字或金底黑字匾额,通称为“金字招牌”。它本身就是一块宣传广告,是商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商铺店号(牌匾)取得好的确实不易。两三个字的“招牌”就能体现出它所经营行业的特点,也力求体现商品质量和经营作风,还须简单明了,易记顺口,一目了然,耐人寻味。这需要充分的艺术构思。过去通常喜欢选用财源吉兆之类的字组成,再加上店主姓氏。清代文人朱彭寿有过一首七律《字号诗》:“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当年,屯溪老街上不少家店名就是从这首诗中择取几个字组合而成的。如杂货店名大都用“泰隆”、“景昌”、“益源”等;药材店取名“益寿堂”、“同仁福”、“戴同德”等;绸布店多为“祥盛”、“大同”、“谦泰”等。深刻体现了不同行业经营者都对吉祥如意、兴隆发达的经营意境的向往和追求。还有的店名则体现了徽商讲求仁德的“儒商”经营思想。如“同德仁”药店,店名既由两位合资开店的店主休宁人程德宗、邵运仁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寓“同心同德”经营之意,又含向市民、顾客展示该店济仁施德的经营宗旨。又如“程德馨”酱园,一见其名号,便令人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名作《陋室铭》中的名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芳香扑鼻,德名远扬。屯溪老街中段,即从二马路至三马路这段街面,俗称“中街”,是整条老街的精华地段,商店的门面、装潢都比其他地段讲究,不同的招牌、门匾光彩夺目,鳞次栉比,颇为气派,其中以“一德、二大、三同”最为突出。“一德”指的是“程德馨”酱园;“二大”指的是“大同”和“大生”两家布店;“三同”指的是“同德仁”药店和“同益”、“同福”两家南北货店。上世纪“文革”时期,屯溪街上各个店铺的招牌,尤其是那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全都被当作“四旧”砸烂或烧毁,十分可惜。“同德仁”药店改为“永红”药店;“程德馨”酱园改作“屯溪”酱园;“富春园”菜馆改名“人民”饭店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屯溪老街步入了一个新的恢复、发展和繁荣时期。“同德仁”药店于1982年最早恢复原来金字招牌,1996年11月,又被当时的国家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铜牌;“程德馨”酱园、“石翼农”药店和“同益”南北货店也分别于1984年、1985年和1986年先后重新挂上了老字号招牌,到1990年前后,陆续有30多家老字号商店恢复了原来的招牌名称。但后来也有少数店家的店名(招牌)生搬硬套,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屯溪街上一些老字号店铺名称取而代之,张冠李戴,却并不能反映该店的行业性。随着屯溪旧城改造,市区商业中心东移,特别是在地级黄山市建立以后,旅游事业飞速发展,海内外游客不断涌来,位于老城区核心位置、知名度越来越大的屯溪老街逐步演变,由原来单一的商业购物街向集旅游、商贸、服务为一体,以旅游产品为主,基本面向外地游客的著名旅游景点、徽州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全面转型。旅游工艺品、“文房四宝”、古玩业、餐饮业现成为屯溪老街商店的支柱行业,本地和外来的私营商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开张了不少新招牌的商店,其中较有名气的有“茂槐”、“万粹楼”、“徽宝斋”、“三百砚斋”和“老街第一楼”等店家,这些个“新字号”招牌已成为屯溪老街上的新亮点。-->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