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罗日荣
刘邦与李世民都是马背上的天子,于乱世之中取天下,在夺得天下之后,他们都喜欢和臣子们总结经验,尤其是探讨自己为何取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在夺天下之后,经常会想起自己的政治对手项羽,想自己为何胜利,项羽为何失败。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刘邦说:“各位王侯将领,今天我们君臣在一起喝酒聊天,大家也不要拍马屁,有什么说什么,大家认为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刘邦的爱将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其他有人说刘邦是赤帝之子,这天下本来就是他的,有的说刘邦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文武兼备,这是项羽不能比的。群臣们以“天下本就是刘氏的”为宗旨,说出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理由都有,以讨刘邦的欢心!
刘邦听了众人之说,知道他们也不可能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于是说:“诸位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论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我是不如谋士张子房;论后勤补给,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相国;论带兵打仗的能力,我最多能带十万军队,而韩信却是多多益善,而我呢屡战屡败,韩信却不同,屡战屡胜,战场的指挥能力,我刘邦比韩信差远了!然韩信善于将兵,而我刘邦善于将将。张良、萧何、韩信乃世之豪杰,他们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至于项羽,也就范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项羽不但不信任他,反而猜忌他,最后导致范增活活被项羽气死,这就是我大败项羽的根本原因。群臣听了刘邦的话之后,心悦诚服。
从刘邦的自我总结来看,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关键在于自己得人才。到了唐朝,李世民得天下之后,也喜欢和臣子们忆苦思甜,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在翠微殿设宴款待功臣,他问身边大臣:“自古以来帝王虽然能够平定中原,却不能制服北方各部族。朕的才能远不及古代帝王而取得成果却比他们大,我自己不明说其原因,你们各位当直率地如实说说。”李世民的口气与刘邦一样,就是希望能够听到臣子们的真言,可他得到的结果和刘邦一样,大家都溜须拍马,让李世民大失所望。
众大臣齐声说道:“陛下的功德与天地等量齐观,难以一语言明。”
唐太宗说:“不是这样。朕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只是因为五点缘由:自古以来帝王大多嫉妒能力超过自己的,朕看见别人的长处,便如同看见自己的一样;人不可能全知全能,朕对人常常要扬长避短;君王们往往引进有才能的人便想着放置在自己怀抱,摒弃无能之辈则恨不能落井下石,朕看见有才能的人则非常敬重,遇见无能者亦加以怜悯,有才能与无才能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君王们大多讨厌正直之人,明诛暗罚,没有一个朝代不存在,朕自即位以来,正直的大臣在朝中比肩接踵,未曾贬黜斥责一人;自古以来帝王都尊贵中原,贱视夷、狄族,惟独朕爱护他们始终如一,所以他们各个部落都象对待父母一样依赖朕。这五点,是朕成就今日功绩的原因。”
李世民把自己和古代的圣明之君做了一个对比,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得天下,一是用人能扬长避短,人尽其能;二是能够善待功臣,君臣齐心协力;三是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此看来,李世民的平天下之道确实要比刘邦高出一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