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歙县
孙洁
他,是我最崇敬的作家,去年春夏之交,他走了。
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想,要不找个时间也写写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在看过全世界名流作家学者们铺天盖地的怀念和研究文章后,我有点胆怯,觉得自己能写出来的恐怕太浅薄乏味,只能利用假期,把他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找了出来,品读,回味。
初读看这两本书时,是我的大学时光。作为校报和广播站的学生记者,作为纯粹的文学青年,看《百年孤独》,拥有的是醍醐灌顶的震惊:新鲜、奇特、魔幻,哦,当时我并不明白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那种奇怪的阅读体验,影响着你的潜意识,翻滚的思绪,目眩而神迷,搅晃着,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沉睡的生命体验和意识,突然,在它的召唤下,盛开出绚丽而奇异的花……
记得高晓松说过自己年轻时在各大学游窜,只要对方说他看过《霍乱时期的爱情》,就视为同类。我看这本书时,也是这种感觉。这是我当时看过的在情爱领域里挖掘表现得最有深度广度的一本书,许多的细节忘记了,但看这本书的感受却记忆犹新:看过这本书,我照旧吃饭、睡觉、上课,一个星期去了两趟广播站录节目,但都没怎么说话,语言无味得吓人,眼睛里看不见周围的人,沉浸书中,魂游天外。于是,我笔直地走路,爱上喧嚣旁边的安宁,我站在黑夜的苍穹下仰望星空,我欣赏文章中的爱情,鄙视那些生活里的所谓爱情,我躲在热闹背后嘲笑热闹,我独自一人品尝孤独……有天,广播站的汤某说刚看过这本书,我立即和她热烈地聊了两个多小时。
是博尔赫斯说过的吧:一辈子能遇上某些好书,是我们的幸运与幸福,《百年孤独》无疑是这样的好书之一。马尔克斯,这位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留下了这样的经典开头语:“多年后,奥瑞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面对行刑队,总会想起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还是一个小村子……”台湾学者唐诺评价这个开头说,简简单单两句话就把时间揉成一团,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全都挤在一起,却忽然光一样退到最远处,时间完全安定下来,像全然静止的画面,世界然后缓缓开始。
在书架深处,重新翻出这两本书时,我也有时间揉成一团的错位感。我有点羞涩:这两本书我看过吗?怎么有点陌生?我惊慌地怀疑着,翻开看那些我自己手写的注释,疑惑着,我现在就站在我当时想象的未来里?上一次看是什么时候,哦,是2003年吧,逛现在已散伙的盛唐社区,认识了网友“有时踢球”,他写的一系列随笔,发在天涯论坛安徽版,都带有马尔克斯的魔幻痕迹。后来发现他是本市人,于是,我就把他推荐给报社老师,我们一起走了很长一段路,至今回忆起来,还是觉得有点玄幻的味道。那年暑假,我重新读了一遍《百年孤独》。
其实,关于这本书,自2007年以来,每年我都会讲到好多次,那是因为高中历史课本必修三里有一课《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在文学繁荣中提到了亚非拉美文学,提到印度的泰戈尔、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尼日利亚的索卡因都有很大的世界影响,于是,每年我都会照本宣科地说过,介绍魔幻现实主义流派,设置一些难做的试题,有时还把我所喜欢的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一一介绍给学生。
那段时间,马尔克斯的金句微博微信上到处都是,我也不能免俗,在QQ空间里上传了这么几句:“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乱且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即使以为自己的感情已经干涸得无法给予,也总会有一个时刻一样东西能拨动心灵深处的弦;我们毕竟不是生来就享受孤独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学生们纷纷来点赞,缅怀一下大师,也有一些,顺便怀念了下我们的师生情缘。
隔了这些年,再次回翻《百年孤独》,书中的任何一处看似随意的笔触,都让我大惊小怪,那个大磁铁在村子里穿过时,钉子在木头中挣扎;那个女孩的梦境,大家在彼此的梦里穿行;那像玻璃一样流动的河水,还有那场下了4年零11个月的大雨……奇幻的色彩,比真实更动人的力量。我常常追根溯源,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有作者童年生活的真实影子。百年孤独的小镇,一个家族上百年的历史,分明映衬出一个孩子的身影。
作为写散文写小说的历史教师,我常常对比中外文学的特点。由于马尔克斯作品中反映的拉美苦难,与中国历史的相似性,铸就了中国作家如同精神附体般的集体膜拜,比如王安忆的《小鲍庄》、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韩少功的《日夜书》、贾平凹的《秦腔》……很多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中,都能找到马尔克斯的影子。莫言说:“我在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中国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解、对拉美文化的认同、在创作思想和表现技法上的借鉴、从人类学意义上对本民族文化的探讨,使我们在看到王安忆等一批作家的作品时,仿佛嗅到了来自马孔多的新鲜空气……
引用一位中国作家的话结尾吧:我僵硬地行走在大地上20年,但只有马尔克斯吹来的那一口文学的圣灵之气,才让我拥有了灵魂。在马尔克斯之后,我们才拥有了自己的眼睛,我们看到了被严密地遮蔽在幕布之下的现实。
文字是精神的,也是能永恒的,马尔克斯给我们的精神温暖,已经照进历史的深处,经典而永恒。-->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