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洪振秋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句诗,原名为“行尽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讲的是信佛的诗人独自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溪流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起飘游。
我想,人的一生,莫不如此。此时眼前呈现的云既有诗意又潇洒,它似乎可以俯视尘寰,也可以远离俗世的纷杂和纠缠。虽说自然界中风起云涌,诡谲多变,但给人世间的依然是温柔之美、力量之美、高洁之美、朦胧之美。
中国古代许多诗句可总是那么美妙绝伦,又那么令人灵魂出窍,如梦如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一言敝之,因为古人处于农耕社会中,他们对大自然的抚摸、体验特别真实,这种真实性很容易得到提炼和升华,于是出现了层出不穷的佳句和名篇。就云而言,云和世界上的山川都是结伴而来的,白云是散步之风,风云都是自然界中的精灵、人世间的标志。
古人每一个行为虽然朴素、辛苦,但又很有诗意。比如古人群居选址之时,首先要寻找水源。他们认为云或起于江河湖海,或生于高山幽谷,云是上天对芸芸众生的一种启示。所以,江南的许多古村落皆依山傍水,也是人世间“坐看云起时”的最佳胜地。这种诗意的形成,先民们也许没有感觉到,其实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行尽水穷处”的实践,终于为后人觅得了优美的风景和生存的港湾。
如果世上没有白云,天空就过于单调,也缺少了美丽和温柔。那句“两岸杨柳全依水,一路花香直到门”古联,应是江南水乡人对古诗的感受,也是“行尽水穷处”的最美意境,此处白云之下的天地间尽是碧波、垂柳、花草涌动,动静相宜,地、天构成浑然一体的大美画卷。那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古诗,来自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里,似乎很神秘、很高洁,如同洁白如玉的云朵似静非静、似动非动,其韵如美貌少女,含情脉脉,温润可人,又传递出灵动的高贵和柔润。它不仅是爱情的表述,更是我们祖先对河流的追索和征服。此时一朵朵、一片片、一丝丝、一点点的白云散步在无垠的蓝天之上,看上去轻盈而舒展、缥缈而温柔,已成为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使者。
我喜欢古人那放荡不羁的魏晋风度,他们在豪放中依然透露出纯真,让疲惫不堪的人躲在地毯一样的绿草上傻乎乎地望着天空的白云,又随着白云的流向去寻找水源。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这里面的桃花源应是“行尽水穷处”的最终目的地,他们已不知天有多高,云归何处,更不知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只觉得蓝天很大,白云很美,而田畴无边。蓝天下面是白云,白云下边是桃花、耕夫、牧童、村妇了,其美妙的音响只是鸡鸣、鸟语了。此时坐看,也界又浪漫又神秘,这只有晋人想得出看得见啊!
中国古诗向来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从看江南山水画始祖董源、巨然的古画,还是看皖南山旮旯中新安画派的山水,无不透出这种文化的传承。所以看世界之流云,是他们最向往的乐事,古人云“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也可以说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宋亡后,遗民画家钱选在一个阶段,似乎受唐人的影响,笔下尽是《归去来辞图》、《山居图》、《浮玉山居图》等等,全是云的世界,“坐看云起时”是他笔下最为得意的作品,令人遐想不已。一个人、一人民族、一个国家都要有一种“坐看云起时”的从容、大度、潇洒,人世间山山水水之间才能出现“云蒸霞蔚”的美妙气象。
我的老师洪百里画师也是一个善于画云海的高手,他早期作品中,有许多人物登山看云的题材,总是觉得有一点忧郁和无奈,虽然有云出岫之美景,但很少有生机。他告诉我说,坐看云起涌,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民国是中华民族多灾多乱之时,云际下的人物总是显得苍白而又无力啊。所以,汪采白大师之所以有《黄海卧游记》的集子,“卧者”就是斜靠石壁看风景者也,也就是表达一种气节和不屈。因为画家只有遇到一个伟大的有思想自由的时代,其书画作品才能反映出大气和飘逸的精神光辉,否则,作品画得再精妙,也只是一种病态美而已。
近日读清人张潮《幽梦影》书时,总是被其美文中许多佳句所吸引,会有意无意地和云联系起来。诸如,“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等等,这就是把人和云有机融合,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谓:“却食吞气”,凭“烟云供养”可致长寿,真美妙也。
我以前经常向往冬日的下雪天,因为下雪之前总是彤云密布,有着深沉厚重的朦胧之美,穿着笨重的冬衣,漫山遍野地寻觅着家乡周边条条溪水的源头,从上午跑到下午,再从下午跑到天黑,弄得一身汗,两脚泥,两脚湿则是肯定的。至于是否寻找到溪流的源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享受到了“人行水穷处”的诗意和美丽。你气吁吁地坐在石崖上,眼前便是人世间的一种大美境界,也是一种等待,一种希望。也许风起云涌,也许碧空如洗,但你可以美美地想象着,风吹云来,云变成雨,雨又变成水,如此反复,一种美丽的天象就向你表露和启蒙,所谓“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的境界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在梦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