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山争秀竞风流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本报记者

闫冲冲

春到黄山,千峰竞秀,百花争媚。

放眼大美黄山,游人如织。据悉,1至2月份,黄山接待进山游客30.3万人,同比增加3.3万人,增幅12.32%,迎来开门红。

回望30多年前,伟人嘱托振聋发聩。“在这里,我们最大的资本就是山”,“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1979年7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75岁高龄徒步登顶黄山,发表了著名的黄山谈话。

多年来,黄山人带着这份深情嘱托,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尤其近年来以“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人性化、国际化”建设为抓手,实施“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可持续发展、一体化发展”,创名录遗产地典范,树旅游目的地标杆,推动景区旅游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不断谱写崭新篇章。

以山为椽笔,黄山人书写了一部世界遗产保护、旅游经济发展、建设一流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皇皇巨作。昔日“徽之黄山”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旅游的旗帜、风景名胜的标杆、遗产保护的典范、旅游企业的名牌。

来到黄山,引人向往的莫过于巍然挺立的迎客松。多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晴雪雨雾,无论白天黑夜,历任专职守松人像呵护孩子一样24小时全天候精心看护迎客松。

以迎客松为代表的黄山松为黄山“五绝”之首,是黄山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最重要的,在国际上,能否保护好这些名木古树,反映的是中国人保护世界遗产的能力。

谋长远、争典范,黄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成效显著。从1983年开始,黄山风景区对迎客松实行专人全天候守护。32年来,19位守松人接力特护,千岁高龄的黄山迎客松郁郁葱葱、长势旺盛。“迎客松是黄山的宝。不仅安徽人民关心她,全国人民也都在盯着。”第19任专职守松人胡晓春说:“虽然这个岗位压力大、要求高,但能成为迎客松的守护人,我一直觉得非常自豪。”

不仅是迎客松,黄山风景区把山上重点古树名木纳入保护范围,并根据树木立地环境、生长状况和树种习性不同,实施不同的应急保护方案,实现“一树一策”、“一树一档”。从古树到防火防虫、生态、景区景点等安全保护,从规划编制、项目实施到科技运用、设施提升,黄山人事无巨细,一点一滴苛求完善。黄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GEF项目也正式启动实施,建设了黄山生物多样性观测“大样地台站”,开展核心景点生态植被状况调查和技术论证,科学保障生态安全。如今的黄山,不仅有防火、森林病虫害、大气环境质量、污水、水质和地质灾害监测,还有摩崖石刻、古建筑、古磴道专项监测,以及旅游、建设等活动监测。

去年4月1日,经过四年封闭轮休的天都峰完成了生态修复,重新对外开放。在一处观景台上,人们欣喜地看到,经过3年多的休养生息,天都峰封闭区内古树名木枝繁叶茂、林下植被恢复良好,植物种类和密度都有一定幅度增加。

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管理者和资源保护专家们提出了景区“轮休”的大胆设想,于上世纪90年代封闭始信峰,在国内首创景点“轮休”。黄山的“轮休”,并不是一封了之,而是定期“体检”,不断采取保护性措施。“轮休”期满,还要邀请专家评估,植物恢复健康,水土流失得到综合治理,野生动物恢复到一定水平,旅游设施没有安全隐患,几项标准齐备后才能重新对游人开放。“黄山率先实行景点‘轮休’制度,有利于景区的长远发展,是一件造福后人的大好事,体现了政府部门和景区管理者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一位资源保护专家评价。给重要景区景点安排“法定假”,不仅得到了游客的理解,并逐渐被国内一些旅游景区借鉴效仿。

这是一组来自黄山风景区的数据:黄山正式对外开放后,1979年接待进山游客10万人,1999年黄山风景区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0万人,2007年突破200万人,2012年首次突破300万人。

现如今,黄山不再延续过去量的扩张,而是更重视质的提升,让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发展代价越来越小。2013年,黄山风景区核定的日最大容量为:正常天气5万人,恶劣天气3.5万人。

控制客流,最大的考虑还是景区环保的自然承载。为保护黄山的自然环境,山上的环保人员会把每天清理的垃圾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纸片、木制品、铁器等进行分类,然后再由山下专业的垃圾分类公司派出人力到山上,用扁担将这些垃圾挑走。接待高峰时,景区实行的“预测、预约、预警”机制,LED显示屏实时公布进山人数,以及日出、云海概率,让游客充分了解黄山旅游信息,合理安排旅游线路,通过控制进山人数,平衡了黄山周边各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实现各片区分流错峰游览。

在黄山,一草一木的保护都是有法可依的。黄山所有的保护必须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条例》、《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框架之下进行。黄山风景区第一轮《总体规划》编制于1982年,1988年经国务院同意由建设部批准实施。安徽省2002年7月开展黄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历时五年,十易其稿,200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如今,黄山风景区规划形成了全山四层体系、山上四方报批、山下四方联审的主要特点,拥有由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地段规划、专业规划组成的科学而完整的规划体系。从2004年起,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0%作为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遗产保护类项目。

“以国际化的视野系统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重视与保育、文明多样性的尊重与交流、游客满意度提升与教育、社区幸福度增强与公平,是全球科学合作和可持续发展典范。”去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通过的《黄山宣言》,对黄山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多年来,黄山风景区实现了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双赢,先后获得梅利娜·迈尔库里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荣誉奖、全球旅游目的地管理奖、全球首批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等一系列国际性殊荣。

题图:叶永清

方立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