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画里乡村涌新潮世外桃源吐芳菲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以科学精神、战略思维认识黟县、发展黟县,在全省率先开启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大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旅游经济红红火火……

回首2014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黟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全力推进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迈上新台阶。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财政收入增长1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

农村综合改革顺利开局

以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坚持先行先试、重点突破、面上推动,先后出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补助实施办法》土地流转“一意见两办法”,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确权登记快速推进。抓实调研谋划、宣传发动、督查指导、机制建立等关键环节,农户申请、外业调查全面完成,内业矢量化图、确认、结果公示已近尾声,各阶段工作正高效有序进行。土地流转渐成规模。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主体、重点产业,探索出租、转让、代耕、入股等方式,突出有农公司等企业规模流转和整村流转,全县新增流转面积2.8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总流转率达33.9%。自选任务特点鲜明。顺利完成1590幢古民居摸底统计建档,9户14幢古民居产权流转组件报省政府审批;6个乡镇完成年度退耕还林地林种调优示范点规划,引导群众自发调优2106亩。另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其它改革任务稳步实施。

乡村旅游优势日益凸显

坚持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旅游经济转型升级,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165.9万人次、增长12.3%,旅游总收入88.3亿元、增长12.8%。县域景区集约化经营。在全力服务京黟旅游公司发展壮大的同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切实提升徽黄旅游集团经营水平。木坑竹海等现有景区整治、西递石林等新型景区开发进展顺利,自行车租赁驿站、县域旅游标识系统等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徽黄旅游集团总资产达3.7亿元,预计全年门票收入4568.5万元、增长23.5%。营销网络专业化推进。成功组建徽黄旅游集团营销中心和汉和国际旅行社,深入开展“桃花源里过大年”等十大系列营销活动,并在央视等省级以上电视媒体、深圳等目标市场主流报刊、同程网等互联网平台轮番宣传,黟县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增强,西递、宏村荣获“全国最佳古镇旅游度假目的地”称号。旅游业态多元化提升。努力破解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促进摄影演艺写生、户外运动、文化产业、高端度假等业态联动发展,山地车赛、摄影大展的品质和规模进一步提升,花海骑行等旅游产品吸引力进一步扩大,乡村客栈联盟等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宏村阿菊》荣获全省民营艺术剧团“十大名剧”。

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推进

全县上下时刻牢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实现更好的保护。推进“三线三边”整治。积极落实全民参与、全域推进、全面包保、全程跟踪、全时问责的工作机制,圆满完成9个方面80项重点整治任务,其中改徽建徽138幢、超年度任务53幢,城乡环境进一步改善。落实漳河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行“河长”负责制,基本实现河道清洁、采砂采矿、水草打捞常态化治理;圆满完成25条73.5公里中小河沟专项整治以及漳水城区段、渔亭段、企业退城入园等年度建设任务,全县水体环境显著提升。突出城区水源地保护。把抓好一水厂上迁改建工程及县城居民饮用水源地保护作为头等大事,科学划定保护范围,强化水源地环境整治,完成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和配水管网工程,县城居民饮水安全有了保障。深化绿色质量提升。以“造林绿化突击月”等活动为抓手,建成71个4877亩绿色质量提升点;同时强化田园风光保护利用,“诗词歌赋”般的田园意境更具神韵。

古建筑保护利用有序拓展

按照市委提出“更加自觉地保护好徽文化”的要求,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珍贵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强化空间类和单体类并重保护。全年投入2.72亿元,完成8个空间类古村落整体保护和138处单体类古建筑修缮保护,全县22个传统村落列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古建筑保护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全面提升。创新古建筑合理利用。坚持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和对接市场开发利用并举,初步形成艺术创作、摄影影视、休闲度假等多种保护利用新模式,培育了守拙园、塔川民宿等20余处保护利用新亮点,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性互动。争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顺利推进古城保护规划修编及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全面完成不可移动文物挂牌保护、国有古建筑抢救性维修,突出抓好4条街巷及城区公厕、污水管网整治,争创基础性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美好乡村建设连片拓面

坚持以点带面、全域推动,5个省级中心村全面建成,20个自然村完成治理,4个省级重点示范村通过验收;创新打造S218线综合示范带,推动形成村企共建、农旅互补、以工促农的乡村发展格局。预计全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500万元。

社会民生加大投入

全县36项民生工程完成投资3.34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新建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房650套。通过“千村整推工程”和“百村千户双联工程”实现1500人稳步脱贫。城乡低保专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有了提高,农村五保、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帮扶政策进一步落实。

展望2015

聚力新优势

激发新动力

催生新作为

全面推动新常态下的跨越发展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们将进一步增强战略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以新常态聚力新优势、激发新动力、催生新作为,全面推动黟县在新常态下的跨越发展。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全面加强核心资源保护。加强山水环境、徽州古建筑、黟县古城保护,不断推动黟县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确保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持续走在全省20个示范试点县前列;全面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围绕“旅游强县”战略,建设大景区,拓展大市场,打造新业态,促进旅游产业大发展;全面推动新型工业化。按照“三个围绕、一个不上”和“三个集中”的要求,做实园区,做精产业,做强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全面打造经济增长极。依托中心城区、特色集镇等建设载体,抓紧抓实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大投入重点,不断为全县经济健康发展积蓄后劲;全面深化扶贫开发和美好乡村建设。以扶贫开发和美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深化社会治理创新,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发展大局,真正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加快依法治县进程。深化行政领域改革,加快法治黟县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

本版由黟县县委宣传部供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