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小时候,曾无数次听父辈们讲起唐模,讲唐模的“小西湖”,讲起唐模的翰林院,心想唐模一定是个好去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就被分配到唐模小学任教,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工作的三年时间里,也曾或多或少地听村中的老人们讲起同胞翰林许承宣和许承家以及末代翰林许承尧奋发读书、造福乡里的故事,但却一直没能关注过已被充公改作唐模茶场办公室和血防组办公之所的翰林院。
日前,应黄山市徽学专家汪炜先生之邀,我陪同市政协名人故居保护开发调研组成员,迎着初秋的薄雾,前往徽州古村唐模,拜谒翰林府。
到达唐模村口,金色的阳光正撩开薄雾的面纱,这个以千年银杏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桥九貌”之胜、造湖娱母之孝、镜亭碑刻之美、“一村三翰林”之誉而闻名中外的徽州古村向世人展示着秋之秀美。宁静的古村随着一批批游人的到来渐渐地从睡梦中醒来了。
薄雾中,绿意盎然的老樟树偌大的树冠上一片片的叶子在浅呤低唱,秋阳下,精美的沙堤亭含情脉脉地注视着我们的到来。我们从精美的“同胞翰林坊”下走过,沿着宽阔的石板路溯檀干溪而上,经高阳桥,过美人靠,瞻仰了新近修复开放的许氏支祠“尚义堂”和“继善堂”,然后拐进一条幽深的长长的古巷,来到心仰已久的许承尧故居。
这是一座典型的坐北朝南的徽州古民居,高屋黑瓦马头墙,明堂天井四合院。只是门额上端庄的“翰林府”三字以及屋内的对联字画等相关摆设,在无声地告诉每一位来访者,它的与从不同之处。就是这座徽派大宅院养育了许承尧这样一位末代翰林,从这座老屋里走出了许承尧这样一位造福乡里的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
从开在偏房的大门走进故居,迎面的花墙上挂着一块“钦点翰林”的横匾,横匾上“钦点翰林”四个金色的大字尽显光绪皇帝钦点翰林的荣耀。我们折进故居正堂,只见宽阔的大厅里是典型的徽州民居的传统摆设:古旧的条桌上东瓶西镜,条桌正中摆着的一个老式自鸣钟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八仙桌两边是大气的太师椅,大厅的中堂及两侧的字画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在靠近天井的两棵大柱子上,悬挂着一副木制楹联:“从容入世,七秩余年,彼何人斯?亦曾奉手当代雄俊义烈君子;慷慨留诗,十有四卷,我为谁作?要自服膺古来沉博绝丽大文。”汪炜先生介绍说,这是许承尧老先生在他70岁那年撰写的概括了自己一生的自挽联。而今联在人逝,读斯联更思其人矣。
许承尧先生故居,自号“眠琴别圃”,当地人称“翰林院”,其中就有许承尧先生当年珍藏敦煌文书的“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
据安徽省徽学会副会长鲍义来先生《徽州收藏大家——许承尧》一文介绍:1913年,许承尧以不惑之年,受甘肃将军兼督军张广建之邀去了祖国的西北边陲,出任甘肃省政务厅秘书长等职。在甘肃的十年间,许承尧先生收集并带回了几百卷古代写经。回到唐模老家后,先生就在这老房子里精心选出书写最佳及有年份的精品40件,庋藏于老家大厅楼上,故而榜之曰“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据季羡林出任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介绍,许承尧先生是我国敦煌写经主要的私人收藏家之一。他所售出的写经后为叶恭绰、龚钊等购得;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台北中央图书馆、日本天理图书馆以及安徽省和歙县等博物馆也皆有收藏。
从正堂后门来到故居的居室,只见居室是一座三间三层楼的老房。大厅的中堂挂的是先生的画像,中堂的对联:反帝先驱播大长留青史一笔,为师前导传新远肇紫阳百年。从题款上看,这是该村现年九十多岁的老教师许士曙自作并手书的。许士曙老师说,原来翰林院临水街的短垣之内还有一个大花园。园中置有山石楼亭,遍栽佳木名卉,凡木石花卉都配有许承尧自撰的诗文。建国后,这个大花园被征收作为国营茶场使用。2007年,对许承尧故居进行了修复,把大花园处改为徽州老作坊对外开放了。
鲍义来在《徽州收藏大家——许承尧》中介绍说:1924年,许承尧回到“文物之海”的徽州后,对老徽州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许氏后人保管有一册许承尧先生的收藏笔记,该笔记中除敦煌写经一项外,记载的大堂幅、中堂幅、立幅、横幅、屏幅、对联、册页、扇面等竟有上万件之多,还有金石拓碑和近人书画以及珍贵的典籍善本,真可谓不胜计算。许承尧先生的收藏特别重视徽州特色,凡前代乡贤遗墨,片纸只字,他都着意收藏。明亡后徽州有气节的遗民大约四百多人,他大多收集了他们的遗墨,并装订成册,题名“乡闾拾零”,达数十册之多。后来许承尧先生想和姚文采等一起筹建一座黄山文物馆,但以时局动荡未果。1946年,先生临终前,遗命以全部藏品设立“檀干书藏”,要求子孙作永久庋藏打算。新中国成立,天翻地覆,“檀干书藏”渐有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县政府根据老人生前遗愿,决定接收“檀干书藏”,并打算成立专门文物馆保护,但终因经济和人才条件的限制,未能实现老人的这一遗愿。许承尧先生逝世后,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将所有藏品和手稿都捐献给了安徽省博物馆。
汪炜先生介绍说,许承尧先生不仅是一位文物收藏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1904年,他高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但他不愿在京师过那种清闲安适的翰林生活,毅然请旨回乡兴办新学。“凡百更张,必植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兴国之本,普及教育应“始于蒙、小学”,然而“无师范生,蒙、小学无由兴”,故“师范为尤要”。所以,他对普及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尤为重视。他说:“教育普及者,国民之炉治,而增进民德、民智之喤导也”。这是许承尧颇有远见卓识的教育观。
1905年,许承尧先生首先在徽州府城歙县创办了新安中学堂,附设师范科;第二年创办了紫阳师范学堂,标志着徽州师范即安徽省第一所中等师范的诞生。他亲任两校监督,聘请革命志士同盟会会员黄宾虹、陈去病等为教习(教员)。他还协助其祖父许品三公在家乡唐模创办了私立敬宗小学和端则女子小学,不仅首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还揭开了从小学、中学到师范多层面办教育的序幕。
我当年在区委宣传部工作,参与编著《徽州精粹》丛书之一的《人文荟萃徽州区:徽州文艺》时,曾对许承尧先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一些粗浅的了解。许承尧先生一生刻意为诗,造诣深湛,被誉为“晚清南国诗杰”。他主张走诗歌革命的道路,诗思渊虑微,悲愤深广,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灾难特别深重之时的爱国情怀。在艺术上,其诗托意渊微,别开生面,以科学知识入诗,以俗语、译词入诗,体现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启蒙的气象。《光宣诗坛点将录》将他与周达(梅泉)合列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评曰:“疑庵诗,风骨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著有《疑庵诗》十四卷。先生同时还致力于乡邦文献资料搜集。民国22年,他开始总纂《歙县志》,民国25年春纂成《歙县志》16卷,资料翔实,颇受好评。著有《歙事闲谈》31卷。抗战时期,国民党驻军要炸毁歙县明代建筑太平桥和同样建于明代的岩寺文峰塔。先生为保护这些珍贵历史遗产,向驻军首脑唐式遵力谏,才使这些文物得以幸存。
保存完好的故居,现已作为旅游点对海内外的游人开放,一批批的游客来到这里看实物,听事迹,拍相片,求咨询。然而,在这里却看不到一点先生当年收集的文物,也看不到一份先生的书法真迹,作为名人故居来说,这不能不算是让人遗憾的事。我想如能在故居中对先生收集并捐赠的文物做一些展示或是将实物拍成相片连同先生的生平事迹做成一本小册子让游人带走,对宣传先贤、宣传徽文化不是更有利更便捷的载体吗!
走出故居,迎面又是一批大学生模样的游人向故居走来。故居一墙之隔的唐模小学崭新的校园内,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我想倘若老翰林九泉有知,当他得知古老的徽州已被列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时,当他看到徽州文化旅游火热场面时,当他听到唐模后世之孙这朗朗书声时,一定会颔首微笑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