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蓝田日暖玉生烟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休宁县蓝田镇位于神秘的北纬30°附近的休宁县境内,紧邻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地黄山和世界文化遗产地西递、宏村,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7%以上,常年云雾缭绕,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为最佳的休闲养生基地。金龙山的云海、秋洪川的梯田、枧潭的漂流、前川村的古生物化石、迪岭的周诒春(清华大学校长)故居、满满秋意的菊花海,吸引了无数游客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近年来,蓝田镇以全面建设“蓝田养生小镇”为目标,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稳中向好发展,文明创建全面开花。蓝田镇荣获了第二批省级旅游小镇、第十二批全省“一村一品”示范镇、省电商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开展典型选树,打造文明良好风气

蓝田镇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全镇重点工作。为在全镇形成尊老爱幼、争做好人的良好风气,给建设生态、和谐、美丽蓝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一是深入挖掘带领村民致富典型人物,每年定期通过村民推荐、村两委推荐、镇政府审核评议的方式评选蓝田镇“好婆媳”、“好夫妻”、“好儿女”和“身边好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并将结果公示。形成尊重好人、学习好人、宣传好人、争做好人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申报“休宁县道德模范”和“最美休宁人”,大力发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及全镇村民,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三是网络文明进村镇。通过网络“大数据”先后在休宁先锋网、休宁信息新闻网等多家网络平台发布蓝田镇文明创建活动报道,“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网络平台进行网络好人线索推荐。让更多的村民通过互联网了解模范事迹,发扬主人翁精神,充当致富带头人和济困热心人。

宣传文明新风,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蓝田镇在各村委会设立精神文明创建专栏,及时更新本村文明创建新动态。结合当地实际,继“一约四会”制度后又推行“一约一会”制度。大力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省办”的社会新风,破除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2019年2月11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栏目用了1分15秒的时长,报道了蓝田镇通过创新“一约四会”工作法,倡导引领年轻人喜办节俭婚礼。这是对蓝田镇“一约四会”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更有力地向百姓宣传了文明新风,推进了移风易俗的做法和成效。同时,蓝田镇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陆续开展了“送戏进万村”“三下乡”“我们的节日”流动党员座谈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课讲堂、“美丽相约”自驾游活动、禁毒禁赌反邪教宣讲活动、关爱留守儿童主题党日等活动。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营造全镇文明创建浓厚氛围。

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特色养生小镇”

为打造“富饶、秀美、生态、宜居”的优良环境,蓝田镇把生态文明建设“六大行动”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通过召开动员会、建立微信群、开展主题党日、签订专项承诺书等方式,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六大行动”宣传。制定了蓝田镇《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细则》及实施方案,并将“六大行动”各项任务分解到人,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时限,压实责任,用实际行动改善村容村貌。

(一)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蓝田镇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19年投入近200万元完成迪岭村晓川自然村、西村村西村自然村、儒村村高桥自然村、前川村下东干自然村四个点的建设任务,其中晓川村被列为市级整治示范点,吸引市内外100多个村慕名前来参观考察。2020年投入300多万元进行省级美丽乡村西村中心村建设,投入90万元完成里田、金庄、扭坑3个村民组人居环境整治。通过“五清一改”、“三大革命”等,确保该镇村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巩固“全国文明村镇”成果,加快推进“特色养生小镇”建设步伐。

(二)守护好青山。一是坚持在“绿”上下功夫。2020年完成春季造林202亩(其中香榧林58亩),新增封山育林3200亩,省级森林抚育10000亩。二是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在原有5个护林员的基础上,增加了6名生态护林员,明确防火责任,依法有效控制野外违规用火行为,提倡文明祭祖,防止因燃放爆竹、烧纸钱、上香等行为引发火灾事故,确保镇域范围内不发生一起森林火警。三是强化执法管理。联合林业执法中队、林业站处置3起非法占用林地案件,强化松材线虫病防治力度,共注射甲维盐1000支。四是完成蓝田镇公益林与林地“一张图”融和工作。

(三)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持续推进中小河流治理,修建护岸挡墙、堰坝、便民桥。按照“一村一策,一段一长、分段管理,统一协调”的工作方式,加强各级河道App河长巡查,禁止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杂物,排放污水,加大河道违章行为整治力度。实行全流域禁渔制度,将禁渔制度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大打击电鱼、毒鱼力度,缴获查处三起非法电鱼行为。同时,结合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开展河道清理,保护水资源。深入推进该镇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主题汇演反映农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蓝田镇近年来开展了春节联谊活动、元宵文艺汇演、“传承清明祭英烈”活动、以及“金秋赏菊节”、“徽姑娘”厨艺风采等丰富多彩的各种系列文化活动;开展科学、防骗知识、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提高村民科学认知和鉴别能力;开展“江淮普法行”、“宪法进万家”法律知识培训,推动全镇树立法治意识,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叶 丹·

文明新风浸村镇

和谐宜居在蓝田

此地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与黄山接壤,距西递、宏村不过20公里,6亿年前的古生物群化石位于其境,这就是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休宁县蓝田镇。近年来,蓝田镇狠抓文明创建,处处涌动着清爽的文明之风,焕发着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镇”“全国文明村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一个文明、和谐、幸福的“养生小镇”正在悄然形成。

蓝田镇按照“全面启动、分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精心谋划、创新载体,组织全镇上下念好“实、细、真”“三字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文明理念、增强文明意识。一面面掩映着村庄院落的文化墙,引导着民众崇尚文明;一个个先进典型的创建评比活动,激励着村民崇德向善;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体活动,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变落后观念,念好“实”字经。针对各村都存在焚烧垃圾秸秆、环境设施差、卫生脏乱、不孝敬老人、邻里关系不和谐、厚养薄葬、高价彩礼等多种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蓝田镇党委、政府下发了《蓝田镇移风易俗倡议书》,制订了文明理事会章程和各村村规民约,积极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成为村民共识,让农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现代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干部带头干、领着干、俯下身子扎实干的做法,带动村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村庄环境整治当中,发动群众开展献计、捐钱、捐物、捐地、捐工的“一献四捐”行动。自活动开展以来,该镇村民共献计献策149条、主动让出土地5.9亩、捐款33.6余万元、捐石板石头35方、捐水泥6吨、捐老砖600块、投工投劳200余人次。全镇崇尚文明的氛围日渐浓厚,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不断增强。

丰富活动内容,念好“细”字经。近年来,该镇以开展各种活动为载体,多措并举引领树立文明新风。各村通过你推我选的方式表彰奖励了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儿媳”、“身边好人”等家庭和个人,让广大村民养成讲文明、守规矩、争“明星”、爱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学习的榜样和正确的价值观,乡村文明已渗透到每位村民心中;开展文化“三下乡”、文艺汇演、菊花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展现了现代化新农村的风采;乒乓球赛、广场舞比赛、趣味运动会,提升了村民的“精气神”,让群众在参与各项活动的同时,提高文明素质,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依托道德宣讲开展素质提升工程,围绕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敬业奉献等内容开展讲堂;围绕致富技能培训等重点内容,举办专题培训班,提升村民职业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真正达到了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的目的。今年以来,全镇共举办文体活动18场次、宣讲活动10场次,表彰各类先进典型30余人。

保障创建效果,念好“真”字经。长期以来,蓝田镇始终把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作为创建文明村镇的重要举措,通过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真正实现树新风、凝共识、聚合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保障。该镇党委政府定期召开文明创建工作专题会议,会上对各村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曝光,指出问题并要求定期整改,有力地推动了镇村文明创建工作开展。建立“五老五员”工作机制,聘请本镇老党员、退休老干部、老村干、老教师、老军人,担任社情信息员、纠纷调解员、信访代理员、政策宣传员、作风监督员,通过德高望重的“乡贤五老”调解,重大矛盾发生情况明显减少,村民关系更加和谐。每月开展扶贫课堂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到脱贫致富上来,在“主题党日”活动中,积极组织党员志愿者队伍到贫困户家中帮忙采摘菊花、打扫卫生、宣传政策。组织开展干部包村包组工作,实行走访农户全覆盖,全面了解村情民意,进一步增强群众振兴乡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农村“三大革命”“五清一改”为重点,兼顾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居住环境。蓝田镇积极保障创建效果,继续打造文明共建、文明共享的文明村镇,让蓝田群众享受到文明创建的福利。

·李 珊·

“一约一会”树新风

近年来,休宁县蓝田镇大力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文明新风,倡导推广“一约一会”(即村规民约、文明理事会)模式,着力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让文明之花在乡村落地生根。

◎缘起

蓝田镇儒村村一贯以来都有统一、简办红白事的传统,村里谁家有红白事都由专人操办,近年来该镇为大力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决定以儒村村为试点,在原有基础上建立完善“文明理事会”,规范制定理事会章程、管理办法及队伍建设,并在其他村推广。

◎举措

一是文明理事会固根基。该镇各村设立“文化墙”,对“文明理事会”具体内容张榜公示,对酒席用菜数量、迎亲车辆、丧事操办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规定婚丧嫁娶宴席标准不超过300元,礼金不超过200元;婚事一天办结不补场,丧事及时入葬不烦扰邻里;红白事不放烟花炮竹,不请乐队表演,不影响交通,逐步遏制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养成尊老敬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喜事新办的文明新风。

二是村规民约立规矩。自移风易俗工作开展以来,该镇切实发挥“一约一会”工作法作用,成立村规民约评议会,围绕“家庭和睦重孝顺,红白喜事不铺张”等移风易俗中的重点内容,通过“立约、传约、履约”,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与铺张浪费、虚荣攀比、不孝父母、赌博等不良风气作斗争,着力把歪风邪气压下去、把良好风尚立起来。

三是一献四捐树新风。该镇创新探索“一献四捐”(即献计、捐钱、捐物、捐地、捐工)工作法,通过入户走访调查、村民代表大会、党员议事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征求群众意见,问计于民、科学决策,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累计捐款近40万元、筹资建成了“前川村杂子墩公园”“小溪村文化广场”“西村村观景亭”等一批乡村文化场所,全镇建议献策、捐款捐物的文明行为蔚然成风。

四是典型引领扬风尚。强化典型引领,倡树文明风尚。该镇要求各村通过公开评议,每年评选“蓝田好人”,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开展好家风家训、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评选等活动,让广大村民养成讲文明、守规矩、争“明星”、爱环境的良好习惯,形成人人争当好人的浓厚氛围。

◎成效

2020年以来,该镇有效劝阻红白宴席37户,简办45户,解决了群众多年来婚丧嫁娶“想简办又不好意思简办”的难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群众纷纷称赞:“有了‘一约一会’,省心省钱又省事”。移旧风、易陋俗,淳乡风、聚民心的观念逐渐深入蓝田人的心中,乡风民风得到净化,移风易俗的新风尚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认可和遵循,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一约一会”逐步走上机制健全、服务规范的健康轨道,逐渐成为蓝田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特色品牌,其典型经验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安徽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超级新闻场》《新安夜空》、中新社中国新闻网、《安徽日报》等国家、省市级媒体多次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李 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