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殷化全
编者按: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作为中国旅游的先行者,黄山一直在努力推动文化旅游的融合。今年是黄山申遗30周年。7月1日,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和本报联合开展了“文旅新融合
黄山再出发”大型采访活动,从红色基因、诗画气象、文旅融合等角度,展示黄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讲述新时代的黄山人在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人文资源等方面付出的努力,记录景区通过文旅融合帮助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
黄山是我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重品牌的风景名胜区。
一
如果每个风景名胜区头上都有一顶皇冠,那“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无疑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宝石。
1990年,黄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殊荣,也是肯定。迄今为止,中国只有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和武夷山四个景区获得“双遗产”桂冠。
黄山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瑰宝,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发源地。
“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1979年7月11日至16日,75岁的一代伟人邓小平在黄山,发表了被后人称作“中国旅游改革开放宣言”的“黄山谈话”,自此,黄山旅游揭开了崭新一页,也奠定了“中国旅游从黄山出发”的历史地位。
黄山旅游扬帆启航。
历史和时代的选择,赋予了黄山旅游特殊的使命。黄山也义无反顾地扛起了中国旅游从黄山出发的大旗,奔跑在改革开放浩荡的春风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的内在联系,阐明了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
“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正困惑转型、寻找路在何方的黄山,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供了答案。
“文旅新融合,黄山再出发”,迎着朝阳,黄山早在太阳还在群山背后,就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历史机遇,吹响了中国旅游从黄山再出发新的嘹亮号角。
二
如果要画一幅画形容黄山,你会用什么色彩?
黄山与黄河齐名,同长江媲美,集华山之险峻、岱岳之雄伟、衡岳之烟云、匡庐之瀑布等各大名山胜景于一身,是华夏名山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黄山,是中国的名山,也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为今世创造一个人间佳境,为后人留下一处无价财富,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黄山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尊重自然、绿色发展”,这是黄山保护生态资源矢志不渝坚持的原则和标准。全山、全年、全员“三全”防火,联防、联动、联控“三联”防虫,名松专人守护,景点封闭轮休,垃圾洗涤物下山,净菜净物上山,污水统管达标排放等一系列在全国同类景区首创或先进的保护管理措施,确保了遗产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串多达36项可复制、粘贴并对照执行的标准,皆由黄山发轫推出。一系列超高标准规划,黄山率先启动。
无一不表明,保护黄山珍贵的自然生态资源,黄山是认真的。
黄山可持续发展模式——生物与地质多样性保育、文化与文明多样性交流、公众教育与游览体验度提升、公平受益与社区幸福度增强,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黄山先后入选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全球百佳可持续目的地,参与《全球可持续旅游目的地准则》等标准制定,获得了国际话语权。
一项项成果、一座座奖杯、一顶顶桂冠,见证了黄山的责任与担当。
七月的黄山,草木葱茏,气象万千。
七月的黄山,绿色是她的最明亮的底色,绿得如同一团化不开的墨,看不透的雾。
我想,是一笔清新的绿色。
三
如果要画一幅画形容黄山,你会用什么色彩?
人间仙境黄山,不仅是一座“绿色”的山,也是一座“红色”的山。
在黄山风景区博物馆,珍藏着一张珍贵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位中年男子,面容清癯、目光炯炯、一身戎装,英气逼人。照片的主人公是周恩来,摄影师是叶挺。
叶挺在驻军皖南期间,于戎马倥偬中拍摄了大量对黄山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照片,其中就有一张迎客松的照片。
1934年,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曾在黄山脚下作过激情昂扬的抗日演讲;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粟裕难忘抗日期间在黄山的峥嵘岁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刘伯承来到黄山,为“半山寺”题写了匾额,并作《与皖南抗日诸老同志游黄山》。陈毅游览黄山时曾概括黄山峰峦的特征是,“前山雄伟,后山秀丽”,并为黄山大门写了匾额。
1979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对如何开发黄山旅游资源、发展黄山旅游业和山区经济等作了重要指示,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说,“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此外,董必武、李一氓、赖少其等革命先辈,都曾在黄山留下革命的足迹和红色记忆。
黄山风景区虽未经受战争硝烟的洗礼,却完整地保存了许多重要的红色史实。周恩来、叶挺驻足过的小补桥,邓小平下榻并发表“黄山谈话”的观瀑楼……这些历史文物彰显出来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在青山绿水间熠熠生辉。
徜徉于绿色的海洋,瞻仰一处处历史遗迹,心灵经受着一次次洗礼、一次次震撼。沉思愈久,感知弥深:绿色是黄山美丽的“生态色”,火热的红色才是她的真正颜色。
七月的黄山,迎客松下红歌嘹亮、光明顶上红旗漫卷。
七月的黄山,红色是她的火热的情感。红得如同跳动的火焰,烧透半边天的晚霞。
我想,是一笔火热的红色。
四
如果要画一幅画形容黄山,你会用什么色彩?
黄山,雄奇秀丽,如诗似画,既是一处风景胜地,也是一座文化宝库。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沉迷于黄山而不可自拔,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摄影录像创作了无数以黄山为题材的艺术珍品。
自唐代普门禅师开山修路以来,黄山遗存下来大量的古道和古建筑,300多处摩崖石刻,2万多首黄山诗词。明末清初时,更是孕育出中国山水画派中唯一一个以山岳做画派名的“黄山画派”。后世之人,将黄山文化以“五胜”概括,分别为画派、石刻、古道、诗文和名人。
在黄山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黄山作为中国第二个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于1990年12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回顾黄山的申遗,可以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最早申报时,我们采取稳妥且保守的做法,只申报了自然遗产,但在“国际大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世界遗产项目考察官员桑赛尔博士来山实地考察完并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局务会议上报告后,与会的文化遗产小组专家便对黄山的文化古迹、遗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促成了我们成功申报双遗产。
文化黄山得到了世界的肯定。
在保护中发展,在变革中新生。黄山是一座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山。丰富的文化遗存和故事传说,为黄山旅游注入了文化基因和灵魂。在这里,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交汇,让诗与远方从美好的憧憬成为可以惬意享受的体验。
七月的黄山,且持梦笔书奇景,迎客松前听松涛。
七月的黄山,是一幅水墨氤氲的画卷,气韵生动,宁静悠远。
我想,是一笔厚重的水墨色。
五
如果要画一幅画形容黄山,你会用什么色彩?
文化,赋予旅游灵魂;旅游,释放文化活力。
文化与旅游都是幸福产业,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是诗与远方的完美融合。
黄山,慷慨的自然赋予了一片秀美山川,悠久的历史馈赠了众多文明瑰宝,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为文旅融合提供了丰富资源。
黄山每年吸引300多万人游览,如何让庞大的客流量转换成强大的购买力?
迎客松前,阵阵清风袭来,玉屏广场旁的黄山好礼玉屏店,人潮涌动。
黄山打造的“黄山好礼”景区新零售模式,初战告捷。
萌萌哒的“徐霞客”、可爱的“小猴子”、象征好运的“五福”……这些创意十足的元素都成为文创产品的主角。据统计,目前,黄山旅游已经设计了160多个不同类型的文创产品。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讲特色、创精品,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十分注意对文化内涵的发掘。要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发挥历史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的优势。”
文化“活”起来,旅游“动”起来。让文化走出历史,激“活”旅游,让旅游更加“生动”,这是黄山开拓思路的创意之笔。
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三顶世界级桂冠,黄山走上了世界舞台。为了将黄山绝美的自然风光与坚韧不屈的“黄山松”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近年来,黄山充分结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等奇幻自然元素,挖掘整合丰富的“黄山松精神、黄帝文化、徽州文化、名人文化”等资源,传播黄山旅游及徽州核心文化价值,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推动旅游文创商业化,努力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将黄山推广到全世界。
通过对文创产品的创新与经营模式的提升,大家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生动的黄山,它可能是一张水墨淡雅的黄山明信片,也可能是一只可爱调皮的黄山“猴子”。
七月的黄山,清风徐来,天高云淡。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黄山旅游正在着力加速复苏,迎客松前、光明顶上,人流渐多。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疫情的阴霾和风雨,总会过去,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里。经历过漫长的寒冬,黄山终将迎来“日破云涛万里红”。
我想,是一笔收获的金色。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在黄山,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是景区连珠成串、逐渐铺展的一幅多彩平面画卷,更是产业链不断延伸,以文旅为驱动、多产业融合发展的一幅三维立体画卷。多彩的黄山一定越来越“出彩”,走向更诗意的“远方”,让人充满期待,充满向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