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陈平民
《皖籍思想家文库》丛书,是安徽省社科院具体实施的省委宣传部2017—2018文化建设重点项目。由我编著的《王茂荫卷》是其中一卷,近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茂荫名播天下,作为思想家他与朱熹、戴震、胡适、陶行知等徽籍先贤一并入书《皖籍思想家文库》,德配其位,实至名归。
上世纪30年代,人们对王茂荫还一无所知,以至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陈启修1930年在中国第一次翻译《资本论》,竟不知道王茂荫的生平事迹,无法将马克思笔下的Wan-mao-in准确地还原。尽管郭沫若、王璜、吴晗、魏敬伯、侯外庐等人对王茂荫生平著述作过考证,新中国诞生初期至“文革”之前,有作者零星地发表过关于王茂荫的文章,但直至20世纪末,人们对王茂荫仍然比较陌生。
我生也晚。走近王茂荫这个历史人物,始于1974年。当时在原安徽劳动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所大学办在安徽宣城麻菇山下的叶家湾,那是一个远离喧嚣比较僻静的地方。我忘不了那个地方。
攻读政治经济学,势必要啃《资本论》,而啃《资本论》,就不能不接触马克思提到王茂荫的那个著名的83号脚注。王茂荫是徽州人,我也是徽州人,因而比其他同窗对这个历史人物有更深一层的感情。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到的各国名人680多个,而中国人仅王茂荫一个,而且还是徽州人,我深感自豪。决心毕业后回徽州好好搜集资料,对这位乡贤作点研究。
1976年10月大学毕业,学校有意留我在校任教,而我执意回徽州,后供职徽州地委宣传部,从事理论工作,这为我实现初愿提供了有利条件。
王茂荫事迹最先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货币观点和倡行的币制改革。要说研究,这属于社会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范畴。从事这方面研究,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有相关的理论素养,否则无从谈起。
当时,搜集资料很困难,提到王茂荫,十人之中,八九人不知道。当然,只要初心不改,念兹在兹,砥砺前行,多少总有收获,寓于必然当中的偶然迟早总会出现。这是事后的感悟。
1980年10月的一天,我与同一幢大楼办公的徽州地委统战部的一位十分健谈的老乡曹慰义谈起了王茂荫,他说:“你真是愚得可以,王茂荫的后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我们统战部的王自燮不就是王茂荫的后人嘛,他还有个弟郎在屯溪糖业烟酒公司。”经他指点,我随即拜访王自燮先生,通过了解,知道他是王茂荫的五世孙,年58岁,抽调到地委统战部办公。他知道我研究他高祖,非常高兴地说:“‘文革’前,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当时叫所不叫院)有人访问过我,要去一批资料,‘文革’之后,资料下落不明。现在你决心研究,作为王氏后人,我表示支持,高祖的遗著《王侍郎奏议》10卷木刻本,我可以借给你看,我弟弟王珍那里还有一本《显考子怀府君行状》,也可以借给你看。”他的这番话,令我兴奋不已!随后,我便从他们手头借读到王茂荫的遗著《王侍郎奏议》10卷木刻本和王茂荫儿子铭诏、铭慎所作、由曾国藩填讳的《显考子怀府君行状》。这资料很珍贵。
《王侍郎奏议》10卷本,汇集了王茂荫上给咸丰皇帝的90多个奏折,这是研究王茂荫的包括货币观点、金融思想与金融改革思想在内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人才思想、军事思想、吏治思想和管理思想的基础资料,舍此,研究便成无米之炊;王茂荫儿辈为其父所作的《显考子怀府君行状》,是研究王茂荫籍贯家世与生平履历的基础资料,比《清史稿》王茂荫本传的有限文字,不知详尽多少!为研读这两件基础资料,我用了近一个月时间。
1980年底,我开始撰写研究王茂荫的处女作。当时儿子出生才9个多月,时已冬至过后,白天上班,晚上陪着儿子睡下,待儿子睡着了再穿衣起来继续写,没有供暖条件,常熬夜到12点,当时也不知这精神从哪里来的。
这期间,我有幸认识了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江淮论坛》编辑部的孙树霖先生。他是屯溪黎阳人,在屯中读过书,后转省立休宁中学第四届(1949年)高中毕业。休宁中学是我的母校,我为“老三届”的1967届,他是名副其实的学长,又是“文革”前北京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导师是经济学家、北大经济系著名教授赵靖。孙先生年长我15岁,是徽州新安孙氏始祖孙万登金吾上将军的裔人,国学功底深厚,学识渊博,性狷介耿直,为人极好。我撰写研究王茂荫的处女作,是在他指导下完成的,他曾经从合肥带来屯溪两本书借给我研读,一本是巫宝三、冯泽、吴朝林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一本是赵靖、易梦虹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
关于王茂荫的研究,孙树霖先生曾指教我说,“要注意发掘第一手资料,要把王茂荫的思想观点放到整个近代思想史当中去考察,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先生作古多年,言犹在耳!他还创意与我及鲍义来先生三人共同合著《王茂荫评传》,几番去省城合肥,提纲都商拟好了,后因我调任黄山日报社总编辑太忙等原因,被搁下了。
在孙先生的引荐下,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我曾给北大赵靖教授和上海复旦大学的叶世昌教授去信请教,他们或把自己研究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著作寄赠予我,或帮我买得相关专业书籍。堂堂的大学教授,给一个只有书信联系而未曾谋面的在基层利用业余时间做研究工作的青年学人复信指导鼓励,或赠书或帮忙买书,这是我亲历过的在中国学界曾发生过的佳话美谈。
我研究王茂荫的处女作发表于《江淮论坛》1981年第一期,主标题是《王茂荫的货币观点和他的遭遇》,副标题是《谈谈〈资本论〉中提及的唯一的中国人》,主标题是孙树霖先生径改的(原题为《王茂荫——我国清代杰出的财政家》),副标题是孙先生与我商定的。这副标题从此成了王茂荫的代名词。记得该文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社全文复印,上海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与安徽日报社主办的《文摘周刊》,分别作了详细摘编。这篇处女作,曾获安徽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王自燮先生的胞弟王珍(1925—1998),行名王自珍,是个老实正派人,继承先祖遗风,廉静寡营,生活简朴,烟酒不沾。从1980年11月认识以后,他经常来我办公室和家里,顺便带一二件关于王茂荫的原始资料给我看,我们谈论的都是王茂荫研究的话题,彼此引为契友。他写过不少关于先高祖王茂荫和关于徽州社会经济史与文化史的短文。在与王氏兄弟的交往过程中,我从他们手头陆续见到很多星散的王茂荫佚文和有关生平的其他资料,当时没有复印条件,更不待说扫描,只好一件一件地手抄。通过他们介绍,我在歙县访问了王茂荫的其他后人,考察访问了王茂荫的祖居地杞梓里和义成“天官第”故居。以后又认识了他们的堂弟王自力先生,他也为我提供了不少珍贵的研究资料。
我的《自撰年谱》上清楚地记着:“1997年12月17日上午,应解放军蚌埠坦克学院教研部副主任曹天生上校之请,带他去拜访了时任黄山市政协副主席、市民革主委王自燮先生,算是为曹先生研究王氏引领了一步。”这是后话。王自燮先生是2001年12月离世的,如果再迟4年,我们就无法见到这位王茂荫的五世孙了。
1993年10月,我由黄山日报社调任黄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委讲师团团长,1995年7月任市社科联主席。坦率地说,从1980年12月徽州地区社科联诞生,到2008年3月从黄山市社科联退休,为筹备、建立和繁荣发展黄山市的社会科学事业,我付出很多。其中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直到退休之日,关于王茂荫研究的既定课题仍然是纸上谈兵,为此,我疚恨不已!
退于林下前后一段时间,有位学历不高但却勤奋不已、书出了八九本的乡友对我说:“你的王茂荫研究,总要作个结呀!”这话与其说是勉励,倒不如说是鞭策。
2009年5月,年已76且在病中的恩师孙树霖先生,将他亲自撰写王茂荫章节,由其导师赵靖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续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一书,嘱他妹夫陈绩生带交于我。我深知:病中的他仍然希望我把王茂荫研究的课题作结。
21世纪曙光升起,我重新走上了王茂荫研究的路途。发表于2001年第二期《徽州社会科学》的《王茂荫传略》一文是个信号。
然而,命运多舛,正当我为失去的研究青春而悔恨,准备以加倍的努力,作一拼搏的时候,2011年4月清明节前一天,突然染疾脑卒中,我跌进了痛苦的深渊。住院治疗半年,劫后余生,左偏瘫后遗症顽固形成。出院后,为日后还能拿起笔,我与命运进行了顽强抗争,在康复期进行刻苦训练。一天下午,我接到孙先生打来的电话,他声调如旧,但气力明显不足,断断续续地说了很多话,一再鼓励我同命运抗争,以顽强意志训练,争取早日康复,争取把王茂荫研究做到底。事后我才知道,当时他已处于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给我的鼓励,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明人朱升在一首诗中说:“春深雨足长青草,数亩山田可自耕”。我也有“数亩山田”,其中最牵挂的要数早年拟题的关于王茂荫的系列文稿以及《王茂荫评传》的写就。
始于2013年春,我在坚持训练的同时,伏案撰写关于王茂荫的系列文稿,开始每天只能写千把字,后来增加到2000多字。开始用碳水笔在稿纸上写,从2014年开始,在儿子买的平板电脑上手写,每天坚持写三五千字。从写《王茂荫近代世系厘清和新发现与王茂荫有关的四件藏品》开始,到《王任之方士载是研究王茂荫史上所不能忘记的人物》《王茂荫玄孙访问记》,直到《一代清官廉吏王茂荫》《清代名臣王茂荫的族规家训与家风》《思想家王茂荫万古不朽》。截至目前,8年来总共撰写并发表文稿70余篇,加上得病之前发表的,总共有近200篇。后经篇目调整,《王茂荫研究文辑》已与《王茂荫研究集》,一并交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恩师孙树霖先生作古已经8个年头,8年来,我常常想起他……
现在可以告慰先生的是:8年来,我一天都没有懈怠。《王茂荫评传》虽然没有问世,但我承担的《皖籍思想家文库》丛书中的《王茂荫卷》,除了“文选”部分以外,其他章节基本按照我们早先拟定的提纲撰写的。承蒙有关学者举荐和你原供职的省社科院的不弃,我在古稀之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
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眷属,尤其是我的糠妻和儿子、媳妇,如果没有他们的关心关爱和支持,我不仅无法继续耕耘“数亩山田”,使之不致荒芜,而且很可能葬我之于山田边的坟堆已长高了青草。
由于学浅才疏,缺乏高明,《王茂荫卷》难免有舛误或不能尽如人意处,欢迎各界读者批评指正。-->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