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编者按:闻名中外的“中国画里乡村”宏村镇,位于黄山之南黟县东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近年来,宏村镇高度重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相得益彰,答好了历史的答卷;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观光、摄影、写生、户外运动、休闲度假等新兴业态百花齐放,答好了发展的答卷;宏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国家旅游扶贫典型案例,打造出小康路上的“宏村样板”,百姓安居乐业,答好了人民的问卷。一张张优异的答卷,逐渐勾勒出一个奔跑中的宏村。
记者
手记
在盛夏灿烂绽放
7月31日,宏村。响晴薄日,热浪滚滚。盛夏的宏村,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刻。南湖边、廊檐下、曲折巷陌中,绿树、藤蔓苍翠,绿荫如盖,清风徐来,光影婆娑。一湖的荷花正争奇斗艳盛开,满目尽是红绿景。
阳光洒遍的宏村,处处是景,步步如画。景区门口,偌大的停车场已经被大大小小、天南海北的车辆停满,景区内如织的游人、写生的学生陶醉在如画的景色中。
林间的蝉鸣、池塘的蛙唱、葳蕤的草木、川流的游人、氤氲的烟火气!走过寒冬、经历风雨,宏村的盛夏如期而至。
宏村旅游经济正在逐渐苏醒,正待满血复活。
“网上预约的客人取消了,线下景区关闭了,损失了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宏村三友堂民宿业主汪大泓感受到强烈的寒意和痛感,“这是2012年我接替父母经营民宿以来最惨淡的日子。”
在逆风飞翔的艰难时刻,宏村没有在巨大的沮丧和失落中等待春暖花开,而是全镇上下积极面对,有志气,有斗志,蓄积更多的力量。他们坚信风雨过后,阳光会更加灿烂、明亮。
在春天蓄积力量,在盛夏灿烂绽放。
疫情是一次冲击,是一场考验,也是一次加快调整的机遇。如何端好祖宗留下来的“金饭碗”?如何重振从业者的信心?文旅产品如何更贴合市场需求?如何借助差异化旅游营销提升活力?
宏村在认真思考。
在危机中育新机,谁率先做好准备,谁便在疫情结束后最先迎来机遇。出台旅游扶持政策措施,开启“云上”旅游营销,开展网络课程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引导村民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实行线上预约、分时预约、严格限量开放、扫码入园……“休眠”期间,宏村积极修炼内功、蓄积力量,等待千帆过尽、万木复苏后的再次扬帆起航。
“疫情期间,没有了客人,可我一点也没闲着。提升服务质量,学习民宿管理经验,打造文化创意产品,改造升级高端民宿,希望获得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信心满满的汪大泓有了更大的宏图和憧憬,“我正着手准备扩大规模,再开一家民宿。”
是日下午4时,记者一行结束采访。回望宏村,远峰近宅跌落水中,浮光倒影,水天一色,明丽的南湖更显得幽深静雅,如同一幅水墨画卷。
·殷化全·
“诗与远方”点亮“向往的生活”
□
孙冯燕
盛夏时节,宏村的南湖畔、南屏的小巷深处、卢村的木雕楼下,前来写生的学生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他们的画里,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莲叶田田,画出了宏村镇这座皖南小镇最美丽的风景。
而在宏村镇龙江村脱贫户叶拾斤由自家小院改成的画室中,人物画栩栩如生,花鸟画吉祥热闹,他以身边最真实的生活场景为素材,将他眼中的美丽一笔一划地表现出来,画出了一个农民脱贫的无限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旅游是诗与远方,而贫困却又是眼前实实在在的现实。如何用“诗与远方”照亮脱贫攻坚,宏村镇一直在探索中前行,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6.45%降至2019年底的0.086%,贫困村泗溪村于2017年实现脱贫摘帽。宏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国家旅游扶贫典型案例,打造出小康路上的“宏村样板”。
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生活的农民,如今在家门口成为了旅游从业者……这座皖南小镇承载的不仅仅是游客们的“诗与远方”,更是村民们“向往的生活”。
1
7月31日,碧空如洗。宏村景区内游人熙熙攘攘。村民吴永成的小超市生意红火,他和哥哥两个人乐呵呵地忙碌着。邻居告诉记者,这两年,永成胖多啦,精神也好起来啦。
2014年,吴永成因精神残疾劳动能力缺失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这几年旅游的发展,2017年宏村村民直接分红4400元/人,仅分红一笔收入就实现了全村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吴永成也跟着脱了贫。
村扶贫专干郭湘跃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从2018年开始,吴永成和哥哥每年旅游分红一个人4500块,哥哥满60岁,每个月还可以另领到800块,他们又在扶贫队“量身定制”下,在自家房子里开起了小超市,每年还有5000块以上的收入。郭湘跃笑着说,“现在他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人逢喜事精神爽,老吴的精神也好起来了。”
宏村村主动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致富方案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帮助韩再弟、胡新民等弱劳动能力贫困户,腾挪出租多余房屋用于旅游经营,年均增收10000元以上;帮助卢建勋等有条件贫困户,开办农家乐、小超市,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
目前全村有旅游服务经营户400家,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数占比达71%,旅游受益人口占比达100%,2019年宏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072元,其中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14000元,脱贫质量遥遥领先。
2
2014年以前,宏村村的人均收入达到16160元,而地处宏村镇深山区的泗溪村人均收入仅有7000元。为了实现全镇百姓一起奔小康,宏村镇开始了名村带全镇、先富带后富的生动实践。
宏村镇一手重点推进宏村旅游发展,一手充分利用旅游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有效带动周边乡村协同发展,目前已形成以宏村为核心,以周边卢村、屏山、塔川、木坑等景区为支撑,辐射带动际村、龙江等乡村的区域化发展格局。
“现在基本上村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宏村镇人大主席朱胜荣告诉记者,“宏村就不用说了,屏山写生,塔川秋色,雉山村的庐村木雕楼,龙江村的秀里影视城,金家岭的红色旅游,还有现在泗溪村的摄影等,从宏村逐渐形成了宏村片区。”
在宏村片区,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四个全覆盖”工程,即未脱贫无劳动力户民宿帮扶全覆盖、未脱贫有劳动力户涉旅就业全覆盖、有条件民宿帮扶贫困户全覆盖、贫困村旅游企业帮扶全覆盖,采取协助创业、就业帮扶、股权分红、订单代售等方式,帮助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参与旅游脱贫致富。
夏日的屏山村,有着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特有的风韵。吉阳溪流过村中,两岸粉墙黛瓦,韵味悠长。
而古民居上,往往也都挂上了别致的门头,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随着旅游的不断升温,民宿、酒吧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屏山村,逐渐成为人们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陌陌酒吧就是其中的一个。2015年,建档立卡户余掌珠和儿媳储来宝、孙子舒亚伟通过自己的勤劳开办起了速七客栈农家乐,2016年光荣脱贫。2017年6月,又开办起了陌陌酒吧,走上了一条致富道路。“随着前来写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农家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每年的收入都在不断增加,较之以前外出打工,涨了好几倍。”舒亚伟高兴地说道。
“针对目前我们农家客栈陈旧现状,结合旅游扶贫支持,今年上半年淡季更新了农家客栈设施,建成吃住一体化的农家乐、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的需求,更好踏上致富路,与全国人民一同奔小康。”储来宝信心满满。
目前宏村片区旅游相关产业从业人数占比达54%,贫困人口获益旅游扶贫占区域内总贫困人口的92%,2019年以来,宏村镇带动全镇355位建档立卡人员致富脱贫,直接增加收入101万元。旅游已经为宏村镇群众插上了脱贫致富的翅膀,宏村镇逐步走向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3
在宏村景区“悠然居”民宿中,一个“爱心扶贫专柜”的红色牌子很是醒目。上面摆着茶叶、葛粉、笋心、野生百合等农特产品。
据了解,近几年来,宏村镇积极与县民宿协会等行业组织合作,协调新业态新主体参与社会扶贫格局,引导宏村景区40余家精品民宿与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在民宿内设置贫困户农产品代销专柜、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和在国际山地车公开赛、国际摄影大展等节庆赛事活动场地内设置贫困户农产品销售专区等形式,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悠然居的主人万莉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泗溪村的土特产,我们摆在这里供前来住宿的客人选择,我们也会向他们推荐。他们很喜欢这里的土特产呢,说是纯天然,吃着放心。去年光我这里就卖出两三千块钱的货。”
塔川村距离宏村2公里。二三十幢古民居依山而建,层层迭迭,错落有致。目前有村民自办的农家乐几十家,外来客商投资的高端民宿10多家,一晚上农家乐客房百把块,民宿1000元左右。旅游旺季的时候,生意都非常红火。
“塔川书院”的主人魏涛说,“发展民宿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希望能以民宿为窗口,通过农产品的销售,带动偏远老百姓的增收。”他说,我们现在已经做了初步的尝试。像柯村的很多农产品,产品很好,但是没有销路。我们去年联系了铜陵餐饮协会,帮他们销售了“五黑”农产品。下一步,我们会逐步引进比如说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销售等等,大范围助农增收。
夏日的宏村,田园如诗。老人幸福地笑着、村民辛勤忙碌着、孩子快乐地跑着跳着……每一帧都是向往的生活。
画里乡村
处处是景
清溪潺潺,林木葱郁,一条小木舟搁浅在水滩,几只大白鹅悠闲地在水中觅食,美丽的夏日小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7月31日,几名游客拉着行李箱,走过这条通幽曲径,来到黟县宏村镇塔川书院,办理入住手续。一路田园风光,令人心情舒畅,从入门到离开,游客脸上始终挂着浅浅的笑意。
“2017年,我们将这里的一处老房子通过设计、改造,打造出了这个精品民宿——塔川书院。”塔川书院相关负责人魏涛介绍,塔川书院的建成运营,对推动当地的乡村旅游、增加居民收益的成效有目共睹,“只要游客过来,我们就能让他留下来、住下来。目前,在这里工作、干活的村民有十几个,他们跟着我做,一年人均至少增收5万元。”
在塔川村,民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支点,也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原来我们村主要靠茶叶、蚕桑、毛竹获得经济收入,但现在,依托于宏村旅游景区品牌,周边的乡村旅游正如火如荼发展。我们村里也搞起了民宿,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在塔川村贫困户韩文胜家里,村党支部书记韩敏向记者介绍道,消费群体不一样,民宿市场也有分类。除高端的精品民宿外,周边乡村发展的民宿农家乐,也同样大有可为。如今,塔川420户居民中,有80户取得农家乐经营的相关证照,一年光经营性收入就超过1000万元。
据悉,该镇大力发展以民宿客栈为主导的旅游服务产业,以艺术小镇建设为契机,累计培育民宿客栈603家,打造了塔川书院、御前待卫等50余家特色轻奢民宿,并结合民宿规模化发展和品牌化建设,规划建成了以休闲度假、运动养身为主题的塔川民宿群,全面提高镇域整体服务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打造精品民宿示范区。
来塔川摄影,去屏山写生,到秀里“演戏”,一方面,宏村的“大牌”效应带火了周边的乡村,另一方面,多彩多元的乡村旅游新业态也丰富了宏村的旅游内涵。
漫步在盛夏的南湖畔,不时有滑翔伞从头顶飞过。
“这几年,镇里围绕‘旅游+’发展模式,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旅游+体育”,举办国际山地车赛,并打造体验型、参与型业态滑翔伞基地、热气球营地等;围绕“旅游+休闲度假”,引入高端休闲项目悦榕庄、沃阁驿墅、采宏谷酒店等;围绕“旅游+文化”,打造秀里影视村、宏村·阿菊,实施中国书画小镇、琢艺堂非遗传习基地项目等;围绕“旅游+农业”,引入玫瑰谷小镇、协里花卉农场等,形成多点支撑、多业融合的产业体系。“马上,今年的黟县山地车节又要开始了。”
以宏村旅游景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塔川、屏山、卢村、星光等周边景点旅游业的发展,宏村镇的全域旅游千帆竞发。
2019年,宏村镇下辖13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1350.24万元,年增速在6.5%左右。其中旅游分红收入1080.9万元,占比80.0%。宏村村村级集体经济达1157万元,塔川村、屏山村、雉山村集体经济同步增长,星光村依托景区和玻璃栈道旅游带动,集体经济达16万元。
“围绕全域化推进、全业态打造、全要素融入、全民化参与,以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国际旅游重镇为目标,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全景景区’建设,着力打造多元旅游业态,提升旅游综合实力。”镇相关负责人说。
·汪嫒·
保护利用 齐头并进
前几日,一篇由《中国环境》发表的《无惧暴雨洪涝的宏村,凭什么这么刚?》文章被各大媒体网站转发,牛形古村的最“牛”水系受到关注,原因是7月上旬暴雨使得黄山多地遭遇洪涝灾害,而宏村景区正常开放,没有受到暴雨影响。这是因为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宏村人工水系,是一个集进水、引水、蓄水、保水、利水、排水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充分展示了古人智慧,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这也得益于一代代当地村民对水系坚持不懈的保护。
保护宏村水系,宏村镇有一套系统的污水处理体系。该镇采取生态拦截、污水收集、污水处理三个方面来实现水清河畅,先后争取800万元生态拦截和1000万元民宿污水收集处理中央水环境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全面铺设支管网和入户网,对无法接入市政管网的民宿,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终端,目前摸排出32户民宿、农家乐,已经进入项目评审阶段;在全镇成立5个颜料水临时收集点,购买颜料垃圾桶800个,由专人收集再统一转运至污水处理站;要求餐饮经营户在厨房设置油水分离器,厨余垃圾也安排专人统一回收处理。
保护宏村古民居,宏村也走出了一条“村内做减法,村外做加法”的新路子。2016年,作为国家级特色小镇的宏村艺术小镇正式建成,与宏村只有一路之隔,小镇深入挖掘古建筑、文化、遗产等传统艺术内涵,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吸引各类经营主体近千家,成为了宏村服务业态的集聚区,彻底将资源消耗大、环境压力大、影响遗产地风貌的业态杜绝在宏村门外,减小了商业影响,保持了古村落风貌,保护和传承了宏村的徽文化特色。
2018年宏村投资约3000万元的消防安防监控中心正式建成使用,成为全国第一个集古村落消防、安防功能合一的预警处置智慧平台,其中包含消防报警系统、安防监控系统、防火隔离带系统及古村落微型消防车、移动式细水雾等设备;组织有能力的党员包保联系居住地周边1至2幢古民居,定期对古民居的用火用电、白蚁防治、维修改造等信息进行常态化登记管理,遇到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来修葺完善,实现遗产保护“人防、物防、技防”三合一。
同时,重新修订《村规民约》,将保护意识贯穿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新版《村规民约》共计11条,全文1500多字,其中针对宏村开发与保护作出了明确规定,将村民旅游分红(人均4500元)与日常保护挂钩,本地村民如有损害当地环境和古建筑的行为,将根据具体情况对分红予以抵扣。
·李彦
凃昊·
图片由汪嫒 吴寿宜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