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山区劲推绿色崛起奋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浦溪河两岸满目葱茏,淡绿色草坪与深绿的树林一同融入浅蓝的天空,清清河水如一条白色丝带,环绕其中。河畔儿童乐园,白色沙滩与蓝色岸线相互交融,给人海滩即视感。尤其是夜晚时分,在各色灯光的点缀之下,浦溪河焕发出无限魅力,如今的浦溪河已从当年少有人问津转身成为网红打卡地。

黄山区,集造物之精华,山水多娇、风景如画;采天地之灵气,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如今,这片灵秀的土地,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全区建设大潮风起云涌,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黄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全区经济社会继续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生态优势愈加彰显

青山绿水是黄山区的最大优势,近年来,黄山区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着力厚植绿色资源优势,铸就生态品牌。源头防控有力推进,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深入实施“绿色防控四大工程”,加大河湖管理保护监管力度,开展“四乱”专项清理整治、渔政执法“亮剑”行动。生态修复有效实施,健全太平湖巡湖、湖面保洁机制,沿湖违规排污现象得到有力整治,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综合处理,实现农村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非煤矿山整治,全面加大太平湖、九龙峰、黄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修复力度,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列入省“首批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生态效益充分显现,全区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森林功能结构得到改善,林分质量、生物多样性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实施公益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科学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37.79万亩、占国土面积52.57%,建成林业特色产业基地2092亩,实现林业总产值9亿元,林农年均林业综合收入达8600元。

综合经济实力上新台阶

2019年,黄山区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对标高质量要求,全区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亿元、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62亿元、增长5.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5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6.88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68亿元、增长11.5%。重大项目快速推进。预计全区9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62亿元。池黄高铁正式开工,黄山西站站前区暨接线道路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全面启动,东黄山国际小镇基础设施、北大门整体开发、中储粮铜陵直属库黄山分库、小微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浦溪河(城区段)综合治理成效获2019年“亚洲都市景观奖”。产业质效显著提升。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绿色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增势强劲,新增规上企业4家,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培育省市“专精特新”企业5家,申报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体系认证企业4家。预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3.68亿元、增长15%,完成工业税收1.75亿元、增长7.3%。做优精致农业,持续推进“五个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品牌提升、主体培育、融合发展“四大行动”,积极推广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绿色生产模式,“五个一”特色产业产值占比超60%,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16亿元,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域旅游蓬勃发展,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着力强化服务供给、业态融合、品质提升、宣传营销和对外合作,体育赛事、农事体验、研学旅行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黄山太平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公开水域游泳赛、百公里山径赛和中国黄山国际登山大会、东黄山斐越国际越野赛等赛事活动12场次,太平湖入选“2019年度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目的地”,途居黄山露营地入选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预计全年接待游客134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77亿元,分别增长14%和15%。

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精准落地,区级党政机构改革圆满完成,其他机构改革扎实推进。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稳步推进,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验收,村级办公场所“一体四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全区79个村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变”改革实现全覆盖,黄山区统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甘棠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做法入选全省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承接“长三角一网通办”事项30项,“最多跑一次”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对外合作日益广泛。深入开展融杭解放思想大讨论,与杭州市富阳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人社部专家服务基地、南京环科所研究示范基地、安农大皖南综合试验站三大科技平台,全面扩大对外合作。积极落实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持续招大引强、招强引优,全年新签项目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累计到位资金36.5亿元、增长15%。

城乡面貌焕发勃勃生机

城乡一体协同推进。完成城区25个重点项目建设,翡翠东路拓宽工程竣工通车,城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有效开展,芙蓉市场改造工程即将完工,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3个,实行“四个一”工作机制稳步推进“双创”工作,城市品质显著提高。浦溪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工,山、水、天、林、草、人都完美融于一体,形成黄山区一道靓丽风景线。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完成重点自然村整治25个,2018年度6个省级中心村、5个市级中心村完成建设,2019年度6个省级中心村、2个市级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考核验收,荣获“安徽省第一批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称号。

人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提升

黄山区牢牢抓住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大力推进民生实事,人民生活有了新变化、新气象。脱贫攻坚持续深入,扎实推进中央和省委、市委脱贫攻坚巡视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推进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推进乡村振兴行动,大力实施“四季攻势”,全面开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大排查,圆满完成年度脱贫目标。组织实施“十大工程”,投入扶贫资金3786.8万元,实施贫困村产业项目24个、基础设施项目9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在10万元以上。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组织实施33项民生工程,全年完成投资3.8亿元。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全区教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阳光玉河幼儿园建成使用,甘棠小学、甘棠中心学校承载规模持续扩大,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县域医疗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基本医疗得到进一步保障。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完成整合,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完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黄山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产互融、三区互联、三环互通”,加快推进农业精致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全域化,全面做好“六稳”工作,

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新局面。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新起点,新征程,以大气磅礴之势奋力前行的黄山区人民,朝着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奋力迈进,书写着更为壮美的发展篇章。-->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