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朱晓军
万安古镇坐落在安徽省休宁县城以东3公里处,建于隋朝末年,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明清徽商鼎盛时期,万安依傍横江,上通省城安庆、下通徽州府和杭州,一直是古徽州重要水陆交通要道。这里商贸云集、人文荟萃,是古徽州“四大古镇”之一,享有“小小休宁城,大大万安街”的美誉。
陶行知启蒙馆
走进万安老街,迎面扑来的是一股古朴而又清新的气息,青砖黛瓦里不时传出琅琅书声,给这清静灵秀的老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街道狭长,两侧店铺林立,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清末民初,这里有50多种行业的100多家店铺,老字号、老作坊一家挨着一家,南北杂货、日用百货等,几乎罗列了徽州大地上所有物产。这里古桥、古宅、古码头等许多明清建筑古韵犹存,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我沿着那条陶行知先生少年时代经常行走的街道,在细细地寻觅着近代人民教育家成长的足迹。陶行知启蒙馆位于万安中街的皂荚巷,是一幢二层结构的徽式深宅,两侧的耳房仍在。陶行知少年时期17年中,有近一半时间寄养在万安的外祖父家中,由于陶行知父亲经商不当,家境中落,当时只有7岁的陶行知,好学不倦,外祖父母不忍让他幼年辍学,于是便送他到万安镇私塾吴尔宽先生门下求学。从1898年到1905年,陶行知在启蒙老师门下度过了7年的寒窗生活,在吴先生教授下,陶行知孜孜不倦,熟读“四书五经”,奠定了他古文的基础。以后,陶先生前往杭州投考“广济医学堂”,从此,便离开家乡,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
后来,陶行知离家23年返乡,在回忆当年从万安码头登船远行他乡情景之时,曾作过这样一首怀旧诗:“古城岩下,水蓝桥边……”这不仅仅是一首怀念当年父亲送子,两相依依难舍的小诗啊,从字里行间,不是也隐隐地寄托了他对故乡万安私塾启蒙馆的一腔情思么?这里曾经伴随着陶行知的成长,凝聚着陶先生的深情和挚爱啊!
我想陶先生学识渊博,热爱祖国和人民,追求真理,以“爱满天下”之怀,终身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他的名字便伴随着陶先生的业绩,永恒地载入了丰厚的史册。
休宁万安罗盘
繁华的街道很多地方都有,万安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她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万安古镇是手工制作木质罗盘的唯一产地,万安罗盘闻名天下,曾荣获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罗盘的原理脱胎于指南针,由于只有徽州的休宁万安出产,元末明初人们索性将罗盘叫做“徽盘”。万安罗盘制作工艺,鼎盛于清代中叶,那时候街道两旁,前店后坊,能工巧匠们施展着自己的才华,许多制作罗盘的老字号甚至沿袭700多年。罗盘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等领域,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梦溪笔谈》里记载了四种罗盘的式样,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船队用于指示航海方向的就是万安罗盘。
用于制作罗盘的是一种特殊的硬木,先把原木开坯、车圆、磨光,罗盘的雏形就出来了,大的直径有一市尺左右,小的能放在手掌心。盘面中心凿一圆孔,圆孔外盘刻画有纵横刻度,圆孔内有一枚能灵活转动的指南针。盘面涂以油漆,既透明似镜,又光洁如玉。如今万安罗盘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在万安老街的安徽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内,见到了第八代传人吴兆光,他详细讲述了万安罗盘、吴鲁衡罗经店的发展历史。值得一提的是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期间,万安罗盘曾赠送给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黄山市荣誉市民萨马兰奇先生。
民俗“得胜鼓”
我和朋友一道来到休宁万安古城岩下,亲眼目睹了徽州民俗得胜鼓表演的全过程,深感徽州民俗文化独特的魅力。该民俗已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安古城岩下人头攒动、川流不息。正在表演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得胜鼓,表演精彩纷呈,鼓声震天动地,令游人大饱眼福。据当地文广新局老师说:“休宁得胜鼓是为了隆重祭祀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勋卓越,壮烈殉国的英雄张巡、许远两位将军,再现了当时将士班师回朝的场面,气势壮阔、催人奋进。”
得胜鼓表演一般为40余人,击鼓生一身武士打扮,个个头戴斗笠,精神焕发,上身穿黑布衣,十字披红,下身着浅色裤子,颈挎伏鼓(扁圆形皮鼓),左手持键铃,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伴随着行进步伐击鼓。另有十数人手持檀木夹板,边行进边击拍,“咚、咚、咚”,鼓声震天动地,令人热血沸腾,“嚓、嚓、嚓”“切、切、切”夹板击节,键铃窜动,发出清脆、神韵无穷的响声。这支威风凛凛的队伍,在“得胜鼓”巨幅旗幡的引领下,高擎战旗,步伐整齐,节奏明快,动作豪放,得胜鼓场面威武雄壮,令人振奋,展示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令人赞叹不已。同时也表达了徽州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我想:徽州民俗得胜鼓表演历经数百年,现成为古徽州民俗文化的重要剧目,且代代相传,现在人们敲响它,是对历史的回忆和珍爱,更是对不朽民族精神的传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