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红色记忆
1919年
“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屯溪农艺堂学生的响应,不久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刊物《新青年》《新潮》,通过屯溪科学书馆很快在省二师学生中传播。当时刊物较少,推选五班学生柯尚惠(柯庆施)与陈独秀直接联系。
1920年
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来休宁考察黄村小学和参观隆阜戴东原故居,并写了“东原学生读书处”和“高山仰止”题字。
1930年
秋
安徽潜山县请水寨(今属岳西县)农民武装暴动失利后,共产党员韩文治等转到休宁万安、屯溪一带从事党的秘密活动。中共江西信江特委(赣东北省委前身)为与上海中共中央临时局联络,在屯溪设立秘密交通站。
1931年
2月15日
中共安徽省委正式成立,全省划为四个中心,红色区域以霍山为中心,白色区域以安庆、合肥、屯溪三县为中心。3至4月,原湖北黄梅县暴动委员会指挥部政治员、中共黄(梅)宿(松)中心支部书记吴兰芬(宿松人),化名方欣然,来到屯溪正式成立中共屯溪支部并任书记,党员4人,隶属中共休宁临时县委领导,这是屯溪最早的党组织。
1932年
4月22日
驻屯溪的国民党休宁县警察大队士兵哗变(又名屯溪士兵哗变),击毙该队副大队长黄振华于杨子坑(今新华书店附近)。这是事前由中共徽州工委,派共产党员吴从周等人秘密打入警察大队策动的。
1933年
5月31日
“小练事件”震惊皖南。中共闽浙赣省委派省苏维埃执行委员、省工会秘书长李杰三来屯溪,秘密重建中共皖南特委,并任特委书记。机关设在中山正街“合记春号”药店内(现老街69号)。至1934年底,特委下辖7个(后改为5个)中心县委、23个县(区)委和浙西工作委员会以及皖南红军独立团等组织,并设立上海联络站。
1934年
4月
方志敏派张金载、刘毓标、陈直斋、黄天贵等来屯溪加强皖南工作。重点在农村发动群众,创建游击根据地,把皖南、浙西和闽浙赣连成一片。12月18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分三路进入柯村,休整三天。方志敏召开会议,检讨谭家桥一战,研究下一步行动计划,并接见中共皖南特委李杰三、刘毓标、宁春生等人,指示皖南党组织作战略性转变,皖南特委机关迁入柯村苏区。
1939年
5月
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中国工合)总干事、“工合”东南区办事处主任、国际友人路易·艾黎由骆耕漠陪同来皖南视察。11日晚在屯溪安徽地方银行作《中国工业合作运动之要义及其发展》演讲,并在此督办安徽第一个“工合”屯溪事务所。7月,“工合”干部训练班在隆阜紫竹园巷开学,结束后“工合”干部分赴东南各地开展工作。
1941年
2月
国民党第三战区战地党政委员会分会,在屯溪附近的休宁临溪成立皖南特训处。先后关押皖南事变被捕(俘)的新四军和各地中共党员以及进步人士,进行所谓政治感化。徽州中心县委书记汪宪被捕关押特训处后叛变,休屯的中共组织受到严重破坏。4月,“特训处”撤销,被关的152人全部押送上饶集中营。
1949年
4月30日
经连续数日多方劝告,国民党屯溪守备司令部司令方师岳与皖浙赣支队代表方星(方心白)分别在休宁莘田、屯溪黄山旅社会谈。方师岳率部向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投诚起义,屯溪宣告和平解放。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兵团十一、十二军先头部队相继进入屯溪。
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所在地屯溪老街:
红色地标“串”起来
古韵街区焕新彩
在屯溪老街69号,一座镌刻着厚重红色印记的党史遗址格外耀眼。正门上悬挂的“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黑底镏金,在鲜艳的党旗下熠熠生辉。
中共皖南特委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共闽浙赣省委在屯溪秘密建立的皖南及皖浙赣边区党组织最高领导机关。当时的屯溪既是赣东北苏区通往上海临时中央局的秘密交通线,又是南京国民政府进攻苏区的基地和后方,这里赤白交错,斗争非常激烈。1933年冬,为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巩固扩大闽浙赣根据地,闽浙赣省委派省总工会秘书长李杰三到屯溪重建皖南特委,机关设在屯溪中山正街“合记春号”药店。特委先后下辖7个中心县委23个县(区)委,并代管浙西工作委员会和上海联络站,一度成为皖南和皖浙赣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领导核心。
走进一条小巷,就会翻动一页历史;踏足一块石板,就会触动一段岁月。屯溪老街孕育着屯溪的红色基因,承载着屯溪的红色记忆,除了中共皖南特委旧址以外,这里还发生过许许多多的革命故事:1932年,中共徽州工委为分化瓦解国民党地方武装,曾派共产党员戴天君、史瑞璜等同志策动国民党士兵哗变,哗变地点就在现今的屯溪老街广场附近;1937年11月中旬,张学良从浙江奉化移驻黄山,在游历老街途中见到抗日标语,触景生情;1938年初,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和新四军分会副书记的陈毅同志曾居住在老街附近的六路饭店,筹划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到岩寺集结和新四军军部从南昌迁到岩寺事宜,并在这一带宣传抗日主张;1939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浙皖办事处在还淳巷5号(现19号)成立,招收1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参加培训,筹建各类生产合作社为新四军生产军需物资,印刷出版《抗敌报》《论持久战》等报刊书籍;1949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赣支队代表方星,与国民党屯溪守备司令方师岳在屯溪黄山旅社达成谈判协议,方师岳率部2000余人宣布投诚起义,屯溪正式宣告和平解放……这些故事发生地的建筑有的至今保留,有的已成遗址,但其中依然蕴藏着一脉相承、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黄山人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今年6月,屯溪区文旅体局联合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老街街道办事处共同推出屯溪老街红色旅游线路,把滨江路千禧亭(六路饭店旧址)、老街广场(屯溪士兵哗变处)、二马路路口处(抗战时期老街、张学良游老街纪念处)、还淳巷(工合组织旧址)、中共皖南特委纪念馆、老街西入口处(屯溪和平解放纪念处)等红色旅游景点串联成线,透过一街一巷一家一砖一瓦,将一条更生动、更有情怀、更令人动容的屯溪老街展示在大家面前。
“这次推出的红色旅游路线,充分挖掘了老街红色资源,进一步激活老街的文化空间,使一幢幢历史建筑成为‘红色文化’‘徽州文化’的展示点与传播点,让市民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屯溪区文旅体局副局长吴哲明说。
据悉,当前屯溪老街正在实施滨江西路改造提升工程,在严格控制风貌和高度的前提下,局部恢复河街意象,展示传统滨江商贸景观;在真实保护历史遗址、充分研究史料的前提下,逐步复建渔埠头、阳湖渡、盐埠头等历史埠头。未来这些景观与红色地标交相辉映,让老街在保留古韵的同时焕发新生,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的桥梁。
·叶有辉·
程小根烈士墓所在地屯光镇:
打好“整治牌”
绘出新画卷
“往上走,我爷爷的墓就在上面。”日前,在屯溪区屯光镇瑶里村,71岁的程桂彬带着我们来到一处后山,拨开杂草,拾级而上,朝着程小根烈士墓走去。
站在墓前,程桂彬介绍,程小根1931年参加革命,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是屯光镇上草市瑶里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之一,1933年农历五月初九,在国民党反动军“围剿”小练时被残忍杀害,当时只有41岁。
“现在,也经常有人寻到这里,为爷爷送上一束鲜花,缅怀他的事迹,那段红色历史一直记在我们心中。”程桂彬说。
历史未被尘封,生活仍将继续。如今的瑶里,柏油村道宽阔整洁,农家庭院花草盛开,成了许多人追寻“诗和远方”的目的地。
“瑶里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一进村就是一股臭味,猪屎、饲料、污水到处都是,环境污染严重。”回想以前村子里的场景,村民们多数是摇头的。
2018年,为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集体收益,改善人居环境,瑶里村积极对接有实力的企业,经选择后引进了365里生态谷项目,围绕建设新城镇、发展新产业、塑造新风尚的城乡融合发展总体要求,建设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餐饮接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度假村,其中名气最响的便是今年火爆朋友圈的“瑶草吧”。很难想象,这个由一排闲置猪圈改造而来的文艺咖啡屋,开业期间每天客流量有千余人次。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化改造和运营,将瑶里村变成市区周边的新文艺休闲场所,让市民不出远门就能感受到乡村里的‘诗与远方’!”项目副总经理罗敏介绍道。据悉,除了瑶草吧咖啡屋,该项目还依托当地优美的生态环境建起农产品展示中心,流转了200亩土地,分季节种植油菜花、格桑花等花卉农作物,准备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游。
在屯光镇,通过乡村风貌整治实现村庄大变样的还有篁墩村。烈日当空,篁墩村沿街建筑整治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一幢精致、大气的木牌楼呼之欲出。待完工后,这里将成为“新篁墩”一张名片。
2020年,为挖掘保护历史文化,推动古村落提质增效发展,11月,屯光镇正式启动篁墩村村庄风貌整治项目,总投资近2000万元,重点对建筑物、道路街巷、文化设施、服务设施等开展风貌整治。一期工程包括沿街外立面整治、“洛闵溯本”牌坊恢复重建、程氏统宗祠周边修缮整治,部分街巷肌理恢复、停车场及游客中心修建等,目前各项改造工程都在稳步推进中,预计今年9月项目基本完成。“二期,我们将通过姓氏文化挖掘,程朱理学文化传承等,探索寻根游、乡村游,通过‘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乱旧变秀美,去沉寂显活力。打好“整治牌”,屯光镇美丽乡村新篇章正在书写……
·李晓洁·
中国工合浙皖办事处旧址:
保护开发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在屯溪老街还淳巷19号,保留着一处珍贵的红色遗址——中国工合浙皖办事处旧址,经几十年风雨剥蚀,至今尚存完好。
“国际友人新西兰籍路易·艾黎1927年来中国,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由其发起的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简称中国工合)为恢复发展我国民族工业、支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日前,谈起中国工合创办人路易·艾黎与屯溪的缘分,屯溪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汪华红娓娓道来,“艾黎对屯溪怀有深厚感情。为推动浙皖抗日作战,他来屯积极作抗日宣传,同时在他的协督下,中国工合浙皖办事处1939年7月在屯溪成立,并成立屯溪、泾太、旌德、丽水、兰溪等五个事务所,积极开展工合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
多年来,屯溪区委区政府、中国工合组织一直重视和支持旧址保护,以使这一独特的党史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让艾黎国际主义精神在昱城大地生根发芽,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屯溪区政府于2013年4月将旧址纳入文物保护单位,挂牌予以保护。2016年,17户居住在此的居民全部迁出;2016年10月以来,中国工合副理事长唐世定受中国工合委托,先后多次带领铜陵工合同志专程来屯溪,与屯溪区委相关领导和部门共同谋划和精心指导,调研抗战时期中国工合在屯组织活动,协助挖掘、整理工合史料资源,并形成报告上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更广范围宣传、推介屯溪革命史;该地块对外招租时,把遗址保护作为开发利用前置条件;2018年,当地引进旅游企业实施开元颐居民宿项目开发,全面规划遗址保护利用,保留83平方米,预留纪念展馆,收集整理资料布展。
“我们在意气风发迈入新时代的同时,将更进一步管理好、保护好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浙皖办事处旧址,持续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追随先烈足迹,弘扬革命传统,保持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踊跃投身经济社会建设,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汪华红说。
·冯
劼·
编后
夏日骄阳下,奔腾不息的新安江水见证着屯溪的沧桑巨变。中共皖南特区委员会机关旧址、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浙皖办事处旧址、屯溪和平解放谈判地——黄山旅社遗址、程小根烈士墓等等,每一块匾额、每一副楹联、每一处亭台都记载着革命先烈们英勇战斗的峥嵘岁月,诉说着那些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当年的老街已经变了模样,而发生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故事却以新的方式接续流传,在风雨变迁中激励着后人砥砺前行。在党的领导下,屯溪的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与日俱增。在老街一座座红色标牌前,驻足凝视的老者、打卡拍照的年轻人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追寻和缅怀那段历史,,赓续和汇聚前行的力量。
祁
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