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毅元帅与黄山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施春生

但凡从黄山南大门进山的游客,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黄山门坊”。门坊系两层牌楼,高约12米,宽约10米,4根白色立柱,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是典型的传统风格建筑,气势雄伟,十分壮观。坊额“黄山”二字,红色白底,是开国元帅陈毅亲笔题写的。

1963年10月16日至2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亲率瑞典、埃及、缅甸等39个国家的驻华使节69人,在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副省长张恺帆等陪同下游览黄山,感受到黄山风光的壮丽。陈毅元帅高度评价黄山风景“前山雄伟,后山秀丽”,亲笔书写“黄山”赠给黄山管理处。“黄山”二字,行书,结字取纵式,特别是山字奇逸巧隽,三竖左顾右盼,粗细长短有别,左密右疏,虚实相参。黄字上部两竖两横亦有向背顾盼之姿,底部两点灵动飘逸,宛若云丝游动,很是贴近黄山神韵。

陈毅(1901-1972),四川乐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是著名的儒将,在战争年代与皖南、黄山结下特殊的情缘。1937年10月,中共皖赣特委指派江天辉为红军代表,同国民党闽赣皖“绥靖”公署主任代表驻瑶里别动大队队长张甫成在祁门舍会山会晤谈判。舍会山位于祁门南部,与江西省瑶里为邻,是三年南方游击战争中红军皖赣边界根据地之一。12月初,身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人,陈毅冒着生命危险,从江西南昌出发,经景德镇,在皖赣特委派遣的邹志诚(警卫排长)、柴茶生(侦察连连长)等陪同护送下,从皖赣交界处的长岭到达当时皖赣特委所在地舍会山。到达舍会山的当晚,陈毅立即组织召开皖赣特委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会议开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陈毅不顾旅途劳顿,又在舍会山仓库下面的田地里,向全体干部战士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报告。不久,各地游击队350多人先后集中到舍会山地区进行学习,后开赴瑶里整编,统一番号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并于次年2月底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启程奔赴抗日前线。1938年1月,陈毅同志为新四军军部迁来岩寺,先期来到屯溪,住在六路饭店(原市影剧院对面),半个多月时间,为发展徽州党的组织,推动屯溪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了大量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工作繁忙,陈毅元帅对黄山仍倾注着关切之情。1962年,北京中山公园水榭举办了新中国第一个风光摄影展——黄山风光摄影展,展出吴印咸、张印泉等22位摄影家的95幅作品,引起极大轰动,朱德、陈毅、郭沫若等先后观展并题字、写诗、发表文章。陈毅元帅在观展时,肯定影展办得好,说:“风光摄影今后还应当提倡,我国除了黄山,还有许多优美的自然风景可以用摄影表现出来。风景摄影能增进人民的爱国感情,给人以美的享受,人民需要它。”还说:“黄山就在我新四军军部(安徽泾县)附近,但那时战斗任务很忙,我还没有上过黄山。现在和平了,我一定找个机会上黄山看看。”

1963年陈毅元帅兑现承诺,带外交使团亲赴黄山。虽说在山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在陪同外宾游览的间隙,仍十分关心山上广大职工的工作生活,还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位于黄山光明顶的黄山气象站始建于1955年,当时是黄山顶上的一个亮点。陈毅元帅亲临气象观测站看望。当时黄山山顶上的条件十分艰苦,职工居住的宿舍十分简陋。陈毅元帅走进宿舍,和职工谈话,叮嘱随行的省、徽州地区的领导要关心职工生活,帮助解决困难。

“这张照片上站在陈毅元帅身后,高个子理平头的,是我的爷爷胡义和,据我爸爸回忆,爷爷当时在管理局担任施工队队长,当时在北海宾馆搞维修。我小的时候听我爷爷讲过见到陈毅元帅时的情形,陈老总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见到我们工人都主动招手打招呼,十分和蔼可亲。临走的时候主动在宾馆门口和大家合影留念。”在和景区公安局的胡支队交流时,他跟我回忆起家里珍藏的一张老照片,这样介绍当时的情景。

1981年,我刚参加工作就知道黄山脚下的山岔村有个“老油条”,和陈毅元帅有过一段故事。“老油条”在汤口名气很大,一般大人小孩都知道她。很凑巧,我跟“老油条”侄子是同事,也就时常去山岔她家里玩,见面也跟着大家喊“老油条”。这次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了收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黄山的红色故事,我想既然“老油条”的称号与由来跟陈毅元帅有关,很有必要弄清来龙去脉,于是专门去做了一番了解。

“我妈妈当时是村里的治安队长,在山岔九龙瀑门口接待了陈毅元帅和夫人,当时是黄山的领导陪同他们一起从云谷寺走‘乾隆御道’到九龙瀑大门口的,我妈妈当时泡茶给陈毅和夫人,陈毅对她说‘你也泡茶给你们村干部’。在聊天的时候,陈毅看到九龙瀑对面的山头上被砍出一片光秃秃的,就问对面的山头拿来做什么,我妈妈赶紧回答说是搞绿化种经济林。陈毅看到我妈妈胸前挂着团章就问到你是团员,她却答话后还说‘我要入党’,陈毅勉励她‘好好干’。陈毅夫人还给了我二姐姐几个糖果吃,问我姐姐,你妈妈呢,我姐姐回答说在接待客人。就是因为我妈妈回答陈毅的一句话‘搞绿化’,当时的村干部和村里的人都说她胆子大回答得好,敢说敢干。‘老油条’的名号就由此传开了,她今年已是83岁高龄,‘老油条’的名号叫了50多年了,凌有翠的本名都很少有人知道了。”山岔村苦竹溪村民吴美宁是“老油条”的小女儿,她跟我回忆了这段往事,并说当时还拍了照片,后来不知怎么找不到了,为此一直很懊恼。

陈毅元帅的黄山之行将近六十载。青山依旧,风光壮丽,黄山门坊上的“黄山”二字熠熠生辉,仍传递着陈毅元帅的关切,见证着黄山建设、改革、发展的崭新历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