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世民:开唐劲草“天可汗”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王雨婷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

赐,皇帝才有“赐”字一说。

《赐萧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手笔,对于他,后人一直褒贬纷纭,不奇怪,只能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最是无情帝王家。帝王家,一泓深不可测的潭水,如果你撒下一张网,打捞起的,极可能是“冻云宵遍岭”的广袤寒意。

在古代,赐贤臣忠良诗,如赐免死金牌。那么,李世民为何赐诗?萧瑀,又是谁?

讲起这件事,少不了武德九年,玄武门的一场大变。

七月流火,巍峨皇城已经老得不成样子,一声兵戈,挟卷箭束,化作冷叹,直逼太极宫的檐角。肇秋的风由北面刮来,此前溽暑蒸人所掩盖掉的政变气息,现在都悬在一杆利箭上。

李世民擒鞭开弓,玄武石砖,马蹄踏破,社稷江山,如在掌握。

马背颠簸,望过去,还有夹击他的人。使之腹背受敌的,正是两个手足兄弟,建成和元吉。然而有趣的事发生了,建成的箭射歪了,李世民的箭倒是正中对方心口,元吉那边呢,直接吓跑了。

在长安的第二十八年,李世民终于履着野兽的爪痕,登上皇太子位。

前后不到两个月,李渊禅让皇位,次年,贞观之治开启。盛唐的繁荣画卷就这样在李世民的手中微露锋锷。但浸润鲜血的手,真的能承载起天下百姓的希望吗?

16岁,他率五千轻兵,营救隋炀帝,以《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略,巧妙利用敌众我寡的态势,昼夜不眠,佯装进攻,成功吓退突厥十万大军,解雁门之围。赢得轻松?不,史书写过一句话,“控弦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说的就是唐朝面临的异常强盛的突厥部落。

22岁,虎牢关之战,他又以三千玄甲军大溃王世充、窦建德十万联军,生擒两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兵法之于李世民,一点就破,一参就透,这样辉煌的才干,已经是海阔天空,唐军中还诞生了一首歌,叫《秦王破阵乐》: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李世民诚如他的名一样,是在顺应世间的民心,顺了民心,才有李唐天下。

现在,28岁的李世民已经不爱孤勇了。高月悬空,酒水清黄,他想起许多半明半晦的往事。背负的越多,越要谨慎,他怕一手打下的大唐帝国阴影里,存在看不见的瓦解蚕食。

山河枯荣几度,江水奔流不复。李世民看着身边长孙无忌、房玄龄、魏征这么些人,各个忠良,但他不敢信。借一次设宴之机,他冷不防地试探:“自认为是宾客当中最尊贵的人,先喝酒吧。”

众臣僵滞,心思惴惴地凝视着案牍边尖锐的烛苗,火在跳跃,如针倒悬。

局面尴尬,谁不晓得眼前这位皇帝,既是举世无双的军政天才,也是手足相残的皇家代表,其狠辣并非不可理解,却也无法忽视。若无人举杯,等于默认在座之宾愚畏皇权,预示朝堂之上再无忠言敢谏,疏离统治者的下场……祸!

若有人举杯,人又在哪,谁敢在这节骨眼耍轻狂?

其实,李世民也在害怕。毕竟通晓谋略,他深知“巨川思欲济,终以寄舟航”君臣鱼水的道理,唯恐没有忠肝之臣。

这就有点让人疑惑了,送羊入虎口,这道题无解呀。

“当啷!”突然,一声斟酒打破空寂,一连串的笑声随之响起:“臣乃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这人说完就举杯一饮而尽,擦擦嘴,仿佛无事发生。

李世民一看,这人正是萧瑀。

萧瑀是谁?他都说了,自己是前朝梁明帝的儿子、隋朝皇后萧氏的亲弟、跟当今天子还是亲家呢。乍一听,容易发笑,世上哪有如此厚颜吹嘘身世之人?细一想,这话却最适合解“羊入虎口”之围。

臣子们忍俊不禁,李世民大笑,将一首《赐萧瑀》脱口而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浮生中,大唐稳了。

这首诗是带着愤慨的。

风大了,才看见劲草毅然不倒,局势动荡了,才辨别出忠诚的臣子。那些匹夫只知道鲁莽,哪里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义”?知道“义”的人一定怀有仁徳心。

“疾风”指忠诚者,引用的是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的名言。这话一出口,就将萧瑀划入忠臣的行列,甚至可以视作一定的知己关系。看似赐诗,实际上,赐的是一块“免死金牌”。

李世民如此褒奖萧瑀,当然不是因为今晚的一杯解围酒。

时间流转,幸毋相忘。

早在登帝之前,萧瑀就出现在他视野里了。

英姿勃发少年时,太子联合齐王屡次三番地向唐高祖李渊谗言,几欲诬陷李世民,李世民空有一身超强的战略才干,却匮乏亲情,只能忍气吞声,输在感情的洪流里。秋风瑟瑟时,是萧瑀力排众议,以一己之力替他挽回局面。他和萧瑀原本没有交情,这次相助,唯仗义耳。

玄武门之变后,唐高祖李渊的主动让位,其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好在萧瑀一手相助,劝服了李渊。要知道,皇位空悬一日,悬念加厚一尺。李世民虽贵为千古明君,能与光武帝刘秀相提并论,却也洗不白弑兄的恶名,萧瑀算是帮他搬走横躺路中的最后一块巨石。

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难免惺惺相惜。

自古多少皇帝,被称为天下共主“天可汗”的就李世民一人。说萧瑀忠直,不如说他眼光好,这阵疾风,吹到了正确的地方。

李世民知道,萧瑀是个有智慧的人,即便某些时候,他显得太过刚直、气量狭隘,还常常遭别人贬低,但萧瑀本身贵为三朝皇亲,如果继续炫耀锋芒,就有些不妥了,秉持简单的性格,何尝不是一种“藏拙”的妙法呢?

推仁天下,盛唐开局,幸而有萧瑀这样的人伫立身旁,恰到好处地保留着踏实坚韧的精神高地,那个少年,才得以纵横驰骋。

大唐,总算让李世民温暖了一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