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黄山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区经济行稳致远,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业绩!
回顾2020
我们战疫情
广大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新闻记者、机关和乡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我区6名医务工作者紧急驰援武汉,演绎最美逆行;3万斤太平湖有机活鱼无偿送武汉市民,为武汉抗疫贡献力量。甘棠社区荣获“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人获评“安徽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回顾2020
我们抓发展
全力抓项目、稳投资,东黄山国际小镇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核心区公交场站、客运中心站等工程主体建设;芜黄高速建设提速推进,池黄高铁沿线12个隧道、太平湖特大桥加快建设。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绿色食品、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日益壮大。持续做大工业规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7家。以“接沪融杭”为契机,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四送一服”助企业增活力,渡难关。工业园区成功晋级省级开发区,荣获“全市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二等奖”;
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2019年考核分列全省C类县第一和四类县第四;荣获“全省制造业发展增速‘十快’区”;我市2019年工业经济发展先进单位中,黄山区荣获一等奖。推进精致农业建设,建成“五个一”等特色产业基地23万亩,太平猴魁入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黄山竹笋获农产品地理标志,“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镇达55家,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成功争创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稳步推进黄山区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做好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全域旅游活力绽放,浦溪河休闲旅游区全线开放,“花海经济”“赛事经济”“夜间经济”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个,获评“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目的地”,成功入围首批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区城市创建名单。
回顾2020 我们促攻坚
全面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19个贫困村全部稳定出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2713元增长到13782元,出列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由11.93万元增长至37.36万元。深入开展脱贫帮扶行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精准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投入中央、省、市、区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56亿元,完成扶贫项目681个,建成特色产业扶贫园区19个,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回顾2020
我们保民生
精心组织实施33项民生工程,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200人,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3759万元,保障农村和城市低保53617人次。城区一水厂完成迁建并投入使用。黄山一中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学质量提升明显。区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启动实施。深化精神文明建设,2人当选“中国好人”。城市治理水平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2019年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第二。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五年获全省先进区县,人居环境整治获省首批“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称号。
回顾2020 我们抗洪魔
全力做好“7.6”洪灾抢险救灾工作,全区各基层党组织争分夺秒吹响抗洪救灾集结号。三口镇白果树等多个村村民房屋被淹。关键时刻,消防队员、武警、基层民兵队员组成转移小分队,用皮划艇等方式将1460名被淹没低洼地段的村民顺利转移至安置点。耿城镇辅村一条道路被洪水冲断,为保证村民正常通行,该镇加紧抢修道路,第二天就快速高效地修筑好便民通道,解决全村2400多人的对外交通问题。龙门乡小龙坑桥被湖水淹没,部分村民交通受阻,该乡第一时间架起临时摆渡点,村干部用一条小舟拉近了干群心。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发展开局之年,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进“三产互融、三区互联、三环互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望2021,我们将风雨兼程、勇毅前行、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贡献更大力量。
回顾2020
我们护生态
全区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国前列。贯彻落实“河(湖)长制”,完成“湖保专项”项目实施,全面加强“一湖六河”保护治理,全区地表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太平湖水质达Ⅱ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联合行动,PM2.5浓度控制全省市辖区前列。全区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左右。持续加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麻川河流域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启动试点。
一湖碧水黄山来
黄山区因山而名,太平城因湖而兴,发源自黄山光明顶的浦溪河,蜿蜒15公里,绕城汇入太平湖,这一河一湖在滋养黄山区人民的同时,也奏响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华美乐章。“十三五”期间,黄山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围绕一河一湖做足水生态文章,百姓们因水得福。
要说对浦溪河最亲近的莫属黄山区本土作家项丽敏了,每天的清晨或傍晚,居住在浦溪河畔的项丽敏都会带着她的相机到浦溪河畔采风。“以前根本就没有发现浦溪河有这么多的白鹭和斑嘴鸭,浦溪河治理之后的这两年里,浦溪河简直成了鸟类的天堂,每一次采风都有新的感受和惊喜。”在项丽敏的镜头里,各种鸟类在浦溪河,或悠闲踱步,或自在飞翔,或水上嬉戏,吸引了大量网民的关注和点赞。
如果说在项丽敏的镜头里,浦溪河的颜值变美了,那么对于在河边居住了三十多年的谢国强来说,最大的变化则是浦溪河的“脾气”变得温和了起来。7月6日,黄山全市遭遇百年一遇的洪灾,连续多日暴雨,浦溪河水位迅速上涨,饱受夏汛困扰的十字畈村谢国强和其他村民们欣喜地发现,牢固的河坝将大水稳稳地控制在河床之中,事先准备好的防汛物资一样也没有派上用场。“以前就怕发大水,家里都买好多沙包备在那里,今年的沙包一个都没有用上,我们住的很安全啊。”说起今年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汛期,谢国强一脸的幸福。
项丽敏和谢国强所说的“治理”指的是“十三五”期间,黄山区实施的浦溪河综合治理工程。2017年,黄山区投入7.8亿元,启动了浦溪河城区段7.2公里的生态治理工程。
黄山区浦溪河综合治理工程总工程师倪宗英介绍道,浦溪河由于河床逐年淤高,一遇暴雨就极易发大水,在开展浦溪河治理的第一步就是提升河道防洪能力。生态修复、饮水安全、景观打造等工程同步实施。
改造后的浦溪河成了黄山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沿河建设的科普湿地观赏区、原乡文化体验区、城市庆典活动区、滨河风尚休闲区四大板块,成了市民和游客休闲体验的良好去处。
太平湖与浦溪河一样,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11月13日,太平湖畔竹棵村民组的村民杜辉正驾着自家船只行驶在太平湖上,看见一只健壮的野生猴子正在水中欢快的游泳,杜辉用手机拍下来发到抖音,网民都惊讶于野生猴子游泳是很新鲜的事情。杜辉几乎每天都要在太平湖上来去,他说野鸭、野鸬鹚,是十分常见的,总是船只驶入一个湖湾,就惊起一大群野鸟在头顶飞翔。
曾经在太平湖做了十多年渔民的陈德钦对太平湖的环保深有体会,粗放式分散无序的网箱养殖发展不利于水体养护和生态保护,为了做好太平湖环保工作,太平湖实施了网箱整治。在政府的引导下,陈德钦收网上岸,进入太平湖渔业公司工作,他见证了太平湖的水质越来越好,鱼的品质越来越好,价格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原来一斤几元钱涨到现在十几元钱,今年可能要更高一点。“鱼的价格提升,员工的收入也有提升,说到这里,陈德钦也是一脸的幸福。
可就在五、六年前,陈德钦望着这一池湖水可没有现在的好心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里为了增产而大规模发展网箱养殖和罾网捕鱼,太平湖野生鱼类比水库蓄水之初少了15%。
与陈德钦同样转型之后过上好日子的还有刘海建,在太平湖畔经营一家农家乐,收入非常可观,比过去翻了好多倍。“生态更好,旅游自然更好,我这碗旅游饭是吃得越来越香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