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黄永强
5月28日,赴京参加吴象先生遗体告别会。是日天气晴朗,劲风吹拂,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松柏发出低沉有力的涛声。
东礼堂里庄严肃穆,先生安卧在鲜花翠柏之中,人们满怀敬仰和哀思,络绎不绝地来为他送行。凝神听,室内回转的并不是哀乐,而是充满着刚强不屈的乐曲《太行山上》,“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先生的一生,追求光明,矢志奋斗,被誉为:“敢于亮剑的先行者,大写的人!”吴象治丧工作小组发出的讣告中,称吴象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岐山等献了花圈。
受中共休宁县委书记吴云忠,休宁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党组书记、代县长唐进的委托,县政协主席储晓华赴京参加吴象同志遗体告别会,代表家乡人民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并敬献花圈,对吴象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吴象同志出生地商山镇党委负责同志也一同赴京悼念。
吴象,原名吴大智,1922年1月16日出生于休宁县商山村,2021年5月18日上午病逝于北京,享年99岁。
1933年,吴象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学(现休宁中学前身)读书,1937年在南京安徽中学高中肄业。1938年秋,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吴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乃至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改革思想理论的重要开拓者。1979年9月,他调任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积极参加对凤阳县小岗村等农业大包干做法的深入调研,总结推广农村改革经验。1980年5月,他调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1982年9月,兼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深入基层,重视反映农民群众呼声,宣传农民的首创经验。他长期从事农村改革的调查研究工作,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论证材料和具体建议。他参与了1982年至1986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准备和起草工作,为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业农村改革与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撰写的《阳关道与独木桥》一文,是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扛鼎之作。
2013年,我们曾到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看望过一次先生,那一天天气也很好,阳光从窗外投射进来,室内清新而温柔。老人穿着病号服,脸色红润,早早地坐在沙发上等了,眼神虽然有点模糊,但明白地表现出激动的神色,因为他知道,家乡来人了!
对话已是很艰难,老人耳背。预备下的写字板是一种较为通畅的交流方式,刷刷的写字声和高声的解读,再加上会心的笑声,让室内的空气灵动而愉快。老人的思维还是很敏捷,写字的手稍有点抖,但依然遒劲流畅。写字对话从问候开始,渐渐深入……此次拜访显然有备而来,时任市政协副主席胡宁、市政协文史委主任李跃梅和老人聊一个中心话题:乡愁。为的是市政协正在实施的一项文化行动,编撰一本《徽州乡村纪事》,所谓“见山见水、记住乡愁,最美的乡村在徽州”,作为一个从徽州走出去的读书人,作为一个经历了波澜壮阔人生的革命者,他心里的乡愁是什么呢?
老人曾经写过一篇《忆屯溪》的文章,开头写道:“我的老家休宁县商山村,离屯溪十五里。七岁那年,全家搬到上海,是从屯溪坐新安江上的木船走的。”一江碧水向东流,载着少年的乡愁,裹挟着未知的前程和命运,可是谁又知道呢,传奇的一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吴象的一生和中国当代的重大转折、变迁和发展息息相关,他的思考催发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党的一名高级干部,他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位置上离休。对于家乡,吴象有深沉的情感,退休后,曾经两次回到徽州,回到休宁,他漫步屯溪老街、走访休宁县城、徜徉商山故里,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半个世纪的光阴消散了许多人世景象,但对于故土的眷恋却愈加深厚……
病房里谈兴正浓,偶尔老人嘴里还蹦出几句休宁方言,愉悦之际分外亲切。大家约定,等春天来临,请他再回家看看,老人看着写字板上“回家看看”四个字,久久不说话,好像沉浸在回忆中,慢慢的,脸上绽开笑,用劲点点头。
分别的时刻到了,老人不顾大家的反对,执意要从沙发上站起相送,女儿阿丽赶紧挽着他,说他腰都直不起来了。他孩子气地猛然一挺腰杆,挺着身子,颤巍巍地送大家到病房门口,正当作别之时,92岁的老人做了一个让大家都想不到的动作,他缓缓抬起手臂,手掌相合,拱手向每一个人作揖,每一个拱手都做得那般认真,眼神直直地看着对方,好似我们是他年少时的好友,诸多的不舍和牵挂、诸多的嘱托和依赖,就在那无言的拱手之间。大家一时很惶恐,不知怎样才好,走出很远,回头看,老人还直直挺着腰,站在门口向我们招手……
从北京回来,这个送别的场景时常萦绕脑际。有一天听到一首歌,王菲的《传奇》,好似从遥远地方飘过来的天籁:“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从此我开始孤单地思念,想你时你在天边,想你时你在眼前,想你时你在脑海,想你时你在心田……”猛然间,老人拱手向大家告别的那一幕和音乐重合了,心里不禁一动,好像也懂了老人相送的含义,“想你时你在眼前”,看到故乡来人,好比故乡就在眼前;“想你时你在天边”,而今年事已高,故土怕是难以回去了,故乡的小桥,故乡的皓月,故乡的春风……一切的一切,都只能长留心里了,这首歌咏爱情的歌分明为老人的乡愁作着最诗意的注解。
“想你时你在天边”,这样的歌,悱恻动人;这样的情,凄美萦怀。
纵笔写乡关,少年不老。
屯浦离别月出皓。
暴风骤雨,十里店村晨晓。
木兰舟奋棹,春光好。
大写之人,平生襟抱。
何惧途程凤阁杳。
一石三鸟,独木桥头青草。
商山客早行,清辉皎。
——这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浩先生为他尊敬的乡友、为改革家、文章士、徽州乡贤吴象先生倾情写就的诗词,“商山客早行,清辉皎。”
愿先生一路走好!-->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