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溪口红庙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姚顺涞

程云芬

中心提示:古时,豸獬为一种独角吉祥兽,人们将形似豸獬的山称之为“豸山”,形似豸獬头部的山脚为一个村庄的上水口,与古风水“狮象把门”之说同义。而观音,灵官菩萨,关公,分别为佛家,道家,儒家三教的代表,他们三者和豸獬相结合又彼此作用,成为一方水土的守护神。休宁溪口红庙的路亭,庙宇呈一字排开,形成独特的小型建筑群,他们是徽州族人追求平安吉祥,忠义团聚,神灵护佑的思想意境的独特水口文化的代表和展示。

早就听说休宁溪口古镇有个红庙,却一直没有造访。每次都是匆匆而过未曾停留。

戊戌年正月十五元宵,特意去观看溪口镇石门中学的“余园”(一个很特别的徽州建筑)。看完余园,时光尚早。再走溪口红庙,顺理成章。

休宁溪口镇今日依然繁华,街市熙攘。走过繁华的溪口古镇,随路人指引,在一个路口拐弯,又穿过一些簇新的农民新村安置房(此为休宁月潭水库拆迁安置区)。不过几百米,老远就看见一幢红色的庙宇建筑和一个深色的徽派亭子并列矗立。在青山绿水间,红色尤其跳跃,这自然就是溪口红庙了。

溪口镇位于休宁县西南部,地处率水河上游,溪口红庙又名关帝庙。红庙由一庙一亭构成,是千年古镇溪口水口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溪口镇区北面的豸山脚下。红庙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距今有近三百年历史。

见我们老远就打量着红庙,几个老人围了上来,用自来熟的方式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们关于红庙的历史渊源以及他们所知道的神话故事。

“红庙里面曾经有八个神像,中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关公像,我做小囝(休宁话:小孩的意思)的时候,就看见过这些神像。嚯,有七八尺高,老高老大,威武得很。红红绿绿,五颜六色……”一名七十岁左右的戴姓老人比划着,接着说:“关公像边还有八个神像,手拿刀的,腰佩剑的,面目威武,好像在砍杀妖魔鬼怪,每座神态姿势都不同。关公像最是正义凛然,他的前面左侧挂有一只鼓,我看见过。听老辈人说,很早以前关帝像右侧还有一只马,是关公骑的神马。传说这只神马在一夜之间突然警醒了,跑去红庙前面的一个麦地里吃掉半亩麦子。”老人谈兴甚浓。

见这位老人说得手舞足蹈,另外一位拄着拐杖更年迈的老者,指着红庙旁边的亭子顶部和我们插话道:“这叫“古留亭”,上面原来有个七彩宝葫芦顶,现在只留下宝葫芦底座了。几年前被窃贼偷走喽……”老人白须颤动,义愤填膺。他说他姓吕,今年八十二岁,家住离红庙六七里的村庄。天气晴好的日子,他经常拄着拐杖慢慢走到红庙游玩。又说,这亭子为起楼建筑,五间回廊重檐歇山式,气势较磅礴。原来亭内的神龛内供奉灵光菩萨,后照壁和楼梯陆续被毁。现亭内前后左右穿透,只留下几个长条回廊横椅贯穿衔接其间。亭子边有片枫树林,夏日六月酷暑,枫树林里的风很大,这亭子里的回廊上,坐满了溪口周围村庄里的老年人,纳凉聊天。

红庙大门紧锁,无法入内探寻究竟。不过老人们说,庙内如今早已空空如也。

走到红庙后面的豸山脚下,见一口观音井,清泉石上流绵延不绝,井边青苔绿草郁郁葱葱,上有金家琪先生题写“豸山古泉”四字。井的上方有一徽派简易亭子为观音井遮风挡雨。亭内井边左右各有一张石凳,石凳上搁置一只瓷碗,是给曾经祭拜红庙神像的人求子饮水,或供路人喝水所需。另外两位老妇补充道,这观音井内的水为豸山上流淌而下的天然甘露,清澈甜净。如今依然有很多路人在井内取水喝,村里人也都自觉保护这口水井水质不被污染和破坏。红庙的侧墙是古老的红,斑驳,岁月久远,和红庙正面红色有差异,红庙于前几年修缮过。老人们争前恐后说,红庙左侧曾经还有一小间供奉观音。在那特殊的十年动乱年间,红庙里所有神龛和神像俱被毁,老人们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戴姓老人又说,红庙如今残缺了,溪口老辈人都希望红庙能好好保护下去,这是出去打工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开着汽车呼啸而来,打牌玩乐消费。过完年后,又开着汽车呼啸离开,少有人还惦记着红庙。

听及此,我们突然心惊。这,是不是就是常说的,民间传统风俗文化有断层化趋势?

红庙和古亭背靠豸山,坐西北,朝东南,相依相伴三百年。如今红庙前是一片青石砖铺陈的广场,老人们说曾经是块草坪。夏天傍晚时分,还有乡村妇女在广场上跳舞。还说,红庙夜景灯光闪烁,好看倒是好看。

离开红庙,看见红庙右侧竖立“村民公约”碑和“修建红庙功德碑”。

中国的传统向来喜欢祭祀和把人神化。也正因此,在人们的心里,做人的尺度,道德的标杆,人们的行为准则便有了相应的界定和分水岭,才有了敬畏之心和民间精神层面上的信仰。而当这种信仰上升到了一个高度,又成为传统不可背弃的民俗。但这些,又是和所谓的愚昧,封建有一定联系的。借用西方相对论的说法,事物有其双面性可作一点解释。

不去定义是糟粕还是精华,在中国沿袭下来的几千年浩瀚的传统理念里,这,又何尝不是民间风物道德精神上的一种古朴传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