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朱世良
月潭朱氏聚居于休宁县南乡新安江上游的率水河畔的一个山村。村落形如一片椭圆形的硕大海棠叶,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寄托着“根深叶茂,宗族繁盛”的寓意。爬上对岸最高的溪北岭顶向下俯视更有其感!
月潭的始祖朱兴,是徽州婺源茶院府君朱瓌的十一世孙。南宗淳熙年间,他因曾祖朱瓒首迁休宁海阳镇临溪村(今称琳溪村)居地狭隘而选迁到月潭。这里前挹天马山,后倚天柱峰。两山之间,除北边山麓下是一条自西向东的率水大河,皆是大片滩地与丘陵。明初,先祖匠心独运,在面向大河滩的丘陵地上,构思了劈坡筑堤建村蓝图,一代接一代用大块条石垒起一道三四百米长、五六十米高的大塝,进行村落建设,约在明代中叶,终于将这个叶形村落建成。
村落东头,是通向屯溪的大路。此处有一片樟树、杨树为主的水口林,站在林前石板路左右张望,可以看到附近有三层楼的文昌阁,参拜观世音、弥勒佛和医仙华陀、药王邳彤的金佛寺,又有财神、五猖、鲁班等小庙宇。在来往的大路边,还有明代知县朱存莹奉旨建立的“一鹗横秋”牌坊和孝子、贞节等牌坊。水口林入口的大路右边,还有个“东林别墅”楼阁,楼边伸出形似北京颐和园的一艘石舫,舫头有一排木制红漆美人靠,皆安置在石头凳环围的长方形红荷池中。
村落西头,两条去外地的路:一条爬大商岭到休宁县城;一条去上、下岩溪到颜公山。岭下在率水大河的入口,是个深不可测的深潭,俗称“月潭沍”。深潭与村口之间,也植有一大片苦槠水口林,成为保土挡洪的绿色屏障,发挥着相当大的治水作用。山边也有五猖、土地等小庙宇。进入村口,先映入眼帘的也有个围砌石栏杆的白荷花池。东西两头的荷花池,花开季节,红白荷花相映成趣。
形如叶柄,乃村东一座长方形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朱氏大祠堂。背后还有一座汪公大帝和长巡将军的殿堂为其加长。祠堂大门前,有个可容纳千人的大广场,对面又有一方与祠堂同宽的大照壁,壁前置放八个六角旗杆石墩,用于插上旗杆祠祭升旗。祠堂大门,是6柱3层高的五凤楼,下方一排上段涂红的黑色栅栏和栏门,一对神态威严的大石狮蹲在门外两侧。五凤楼上高挂三位先祖官职的蓝底金字直匾,中间是“金殿传胪”,两旁是“博学鸿祠”与“孝廉方正”。入内的仪门两侧,一对抱鼓石竖立两旁,门额上方高挂颜体斗大楷字“朱氏宗祠”巨幅横匾。里面左右两间分放“不忠、不孝、不仁、不悌,勿许入祠”,“无礼、无义、无廉、无耻,勿许入祠”两个祠规牌。
仪门平日不开,从后壁两侧也可入第二进的祭祖跪拜堂。遥对享堂的内仪门门额上,挂有一块“紫阳世家”巨匾。“紫阳”是婺源茶院府君的九世孙朱熹所用之名,他的六世祖与月潭朱氏六世祖是同胞兄弟,低于朱熹两辈的月潭始祖十一世朱兴,对于这位集理学之大成的宗长极其崇拜,所以重视格守朱子理学之教,传承紫阳世家之风,也挂上这块大匾。这进跪拜堂的左右横枋两壁上,还绘有一幅幅彩色二十四孝故事图。
在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是个约30米进深的庭院,两旁有廊庑甬道,中间也有条甬道,并在这甬道半截处两旁,各铺一段横道,与廊庑甬道相连接,以作祭祖礼生绕场行祭之路。中间甬道的两侧,建有4个花圃,植有青松、翠柏、金桂、紫荆和山茶、腊梅、玉兰等花木,常年翠绿、四季花香。
越过庭院,登高一步,进入的第三进是享堂,也称正厅,与二进的跪拜堂连成祭祖大典的主要场所。正厅上壁高挂的是“维则堂”巨幅金字横匾,下方两旁常年挂的则是朱熹书写的“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楹联。梁柱之上还有琳琅满目的楹联、匾额,一块青石雕刻的祠规碑,也嵌于正厅右壁。每年祭祖时,上壁中间还悬挂一幅祖容。
第四进,由正厅后壁两侧入内的一间,是祖先寝室的下堂,天井下左右有天池和走廊。
第五进的祖先寝室,比四进的地面高出1.5米,是个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两层楼阁。楼下祖先寝室前沿,竖立两块雕饰花鸟的6柱青石栏板。平时由下堂左右的固定石阶上下,到了祭祖日,中间还加设一道木制阶梯。楼上寝室,由楼下左右两侧楼梯上下,前面一排全是木雕花窗,楼顶天花板与梁枋、四壁,皆彩绘图案,极为美观。楼上楼下,各设神龛三间,置放祖先神主牌位。
形如叶身的古村居,东西两头进村均建有“更楼”,又有巡更人担负了望、报时、报警和防盗任务,每天早晚开关更楼门,从天黑到拂晓,定时串街过巷打更五次,每次用竹梆与锣敲打的“笃、笃、笃——锵”“笃、笃、笃——锵”的阵阵更声,护卫着全村安全,也让村人知道时辰,安心睡大觉。
进入村中全是民宅、街道、学校、厅堂、楼阁等各种建筑设施。南边紧靠蜿蜒的天柱峰(俗称后底山),山上古树老林郁郁苍苍,树种繁多。峰麓下有条超过两华里的长街,清一色的花岗石板路。街南的房子依山而建,中心点沿山体自上而下建造的敬和堂与树德堂两个连体支祠,有石阶分层而上,民国初期就已改用为小学。在小学左右两边开设有百货、山杂货、猪肉、豆腐、面食等商店,还有纸扎、缝纫、理发、铁木竹制品等匠辅。村居的巷弄中也有些分散的商品小店辅,又有手拎水产山货、头顶蒸笼包子、肩挑馄饨、酒酿等小商贩,穿街走巷叫卖,为村人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上世纪60年代初,沿山脚的街南房子,因修进山小公路,已全部拆除。紧靠街北房子下边,有条或明或暗的大沟渠穿街而建,渠宽一米左右,渠深近两米。暗渠是为民宅与店家让出大门;明渠的边沿皆砌成一尺多高、六七寸宽的方块石条凳,连成一道道长围栏,也可让人们坐在上面歇息聊天,或观赏沟中潺潺流水、鱼虾嬉戏。渠沟的水是从天柱峰中引出的山泉,这也能避免暴雨山崩之危。令人稀奇的是,沟底做得形如鱼背的中间高、两头低,以让渠水分流到东西两头的荷花池中。
长街背后的村居,有五条南北走向的大巷,也全是平整的石板路,前通街、后通河,与全村20多条长短小巷连接,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扑朔迷离。沿巷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宅,形制虽然基本是两层的四合院式与三间两厢式,但大门门罩,皆有不同花样的青砖雕镂装饰。屋内客厅上壁,大都挂有堂名匾额。2000年初,有的老本家还能忆起30多个堂名,以及多数人家挂的《朱子格言》中堂和对联。民宅之间插建支祠之多、之大、之精,也较为罕见。所以50年代初留世的还有四教堂、彝叙堂、承志堂、树德堂、敬和堂、宏训堂、述志堂、慕本堂、宝善堂等9个支祠,建筑格式,多为三进四柱三开间,两边有廊庑连接上下堂,祖先寝室也都设在后堂楼上。上堂正厅,高挂堂名匾额,下方皆挂抱柱楹联,左右两壁还挂些匾额和条屏字画。五条大巷面向河滩巷口,东是宏训堂,西是关帝阁,中央乃星聚楼。这座楼的大门口,左右置有两只荷叶边的大石鼓,门前的高塝大路边沿,竖立一排石栏杆。楼的檐前高挂一块“瀛峰拱秀”大匾。楼上,前后两进均陈设桌椅,柱子上的楹联,族人依稀可记的有:“堤边杨柳人呼渡,楹外溪山客倚楼”“矫首仰望西山月,清心泛游北溪潭”“月圆潭似镜,潭澄月更明”等。四壁还挂有不少飞禽走兽和山水人物条屏字画。凭窗远眺环视,还能见到“月潭八景”中的一些景观。汛期山洪暴发,湍急的洪水淹没偌大河滩,甚至涨到塝下一层多石阶,所见堤塝下的一片汪洋,波涛翻滚,汹涌澎湃,尤为壮观,因而此楼俗称为“望水楼”。
村居通向河滩的有五条大巷出口,石阶而下是片长约六百米、宽达四五十米不等的茸茸绿草大河滩,而且是中间高、两边低。每年靖阳节,村民都要在中间大片的河滩地上搭台演戏,所以村人皆贯称它为“靖阳坦”。这偌大的河滩,平日是牛羊的牧场,也是青少年白日嬉戏、夏夜纳凉的乐园。高塝下与河滩之间,还有几个俗称的“小边湖”,又是耕牛夏日泡澡的大浴场。沿河的南岸,有四方埠、牛舌埠,是上行上溪口,下往屯溪的帆船停泊埠头,也是妇女洗衣之处。在两个埠头之间,还有个摆渡到溪北的码头,种植在这里的一棵大杨树,已达六七百年树龄,枝桠伸向四方如伞盖顶,遮阳又避雨。
古人营造这么一个奇美的村落,山林优美,建筑雄伟,徽韵浓郁,风光旑旎,也契和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