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箬岭古道:一部厚重的徽州史书(下)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黄良顺

文/摄

一年后的今天,再登箬岭,古城墙巍峨依旧。关隘内外,远山近壑,尽收眼底,天湛蓝、山清澈,茶坦古村掩映在不远处的青山翠竹中。与之前的断碑残壁相比,供奉汪华的“忠烈庙”已修葺如初。

我们进得庙内,脱下湿透的鞋子,撸起沾满泥巴的裤脚,甚至解开衣服,又在身上清理出一两条“马大姐”(蚂蟥)。以此方式“祭祀”“汪公大帝”,确有不尊。然狼狈的外表也掩饰不住我们对这位徽州圣贤的敬仰,抹不去对“汪公文化”的记忆和传承。

据史料记载,汪华(公元587—649年),生于歙县登源里(今绩溪县)。隋末群雄割据,汪华率兵平定婺源山寇,受遣开拓箬岭官道,因受暗算,发动兵变,占领新安等六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2年),汪华顺应民意,奏表归唐,促成国家和平统一,使民众免受战乱之苦,被封“越国公”。汪华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抵御外来兵燹战乱,化解徽州山越人与南迁中原衣冠贵族的长期矛盾,净化山野民风,为宋元之后的朱子理学以及徽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社会基础。

唐天宝年间,百姓为纪念汪华开拓箬岭官道之功,在箬岭关下搭建小庙,四时祭拜。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此庙被敕“忠烈庙”匾额,且加封扩建。元、明、清期间,“忠烈庙”历经四次大修,但文革期间被毁。2016年,歙县许村张氏兄妹捐资百万方得修复。

“忠烈庙”恢复的不仅仅是房舍庙宇,还有箬岭百姓积德行善的古风。如今庙内无人看守,无“功德箱”,礼佛者所需香纸自取,布施钱物自行放置在桌上一箩筐内。庙内桌椅板凳等用具均可自由取用,用后放回原处……

“忠烈庙”旁的泉水井也已砌筑一新,井旁置有舀水、洗刷器具,行人可洗可饮。在这千米高山上,泉水咕咕而出,常年不枯,实为奇观。井内还有十几尾柳叶大小的小鱼,自由游弋,这大概就是箬岭特有的柳叶鱼吧?

传说,古时一乞丐来茶坦村乞讨,村民施其米饭、蔬菜,并表万分歉意“家穷买不起鱼肉”。

“有饭吃已难得,何敢言鱼肉?”乞丐边吃边说,边说边走。

顷刻,乞丐又匆匆赶回,告知村边水坑里尽是柳叶大小的河鱼。村民蜂拥而至,果然清澈的小溪里多了一群群小鱼。

原来乞丐为仙人下凡,见茶坦人心地善良,便扯一把柳叶丢入水中,即成游鱼。

第一次登箬岭时,曾在茶坦一“农家乐”就餐,一桌土菜,甚是丰盛,但并未品尝到柳叶鱼。没沾上仙气,只能将好人有好报的传说吃进肚里,消化在心里,也算是一次修行。就像茶坦村里稀稀拉拉的留守老人一样,将当年车马往来、店肆林立的盛景删繁就简地刻在他们沧桑的皱纹里。

和沿途各村店肆一起萧瑟的还有箬岭关前几座客栈,如今仅剩半截石墙,仍坚守着昔日商旅络绎的记忆。唯一不变的就是眼前这座建在两山之间、平坦如砥的关隘建筑。现存关隘重修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青石块砌成,高约两丈,厚丈余,两翼石长城连接至山顶。拱形门洞三尺余宽,内有一兵道通向关台,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南北拱门上方各刻有“天险重开”四个大字,为时任歙县知县■■■所题。

然固若金汤的箬岭关并未挡住燃烧的战火:清同治二年八月(1863年),太平军古隆贤部经箬岭至徽州府,在许村,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半个村庄化为瓦砾,许家泽之母宋氏等九妇女在大宅门内被杀焚尸。民国十七年(1928年),过箬岭的某军在许村哗变,准备洗劫,许韵清只身冒死前往说服叛军,幸保一方平安。1934年12月25日,方志敏带领的北上抗日先遣队,过箬岭关遇敌,激战几昼夜。1949年4月28日,李德生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三十五师从箬岭入歙县,随后徽州全境解放……

历史的风尘云烟就像我们刚才的“大逃亡”一样,劫难之后总是迎来新生。除了“忠烈庙”外,箬岭古道也已完成保护性修复,残缺的石板基本补齐,并增设导示路牌、垃圾池等设施。在箬岭关前简餐后,我们启程下山至谭家桥。八公里的古道已恢复如初,平缓悠然地蜿蜒在密林竹海中,如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箬岭(色岭)古道石碑中所记——“集腋可以成裘,崎岖变为坦道矣”。

行走在古道上,迎着草木清香的山风,吸着湿润清甜的空气,近处山花烂漫,鸟鸣蝉嘶,远处山峦叠嶂,黄山七十二峰遥相呼应,让我想起明代诗人胡沛然的《度箬岭望黄山》:“千廻鸟道萦青嶂,一啸鸾音落彩霞。山气出云浑作雨,泉声拂树半成花。到来邱壑酬心赏,别去风麈上鬓华。三十六峰看咫尺,欲从轩后问丹砂。”

如今,行走箬岭古道,除了躬耕山野的农民,就是我们这些所谓的“驴友”。“忠烈庙”不再是追远报本之所,青石古道也远去了其交通功能,箬岭关更是冷兵器时代留下的一张发黄的照片,它们已装订成一本厚重的徽州史书,正在被现代人一页一页地翻开、品读。-->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