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汪晓东
站在黄山,瞭望远方,仿佛觉得:山的伟岸已不在,水的温柔也不存。
为什么这么说呢?此时此刻的奇峰怪石已在脚下;温泉的精灵,似乎幻成了云雾,犹如无数个仙子,处在缥缈之中……
这是戊戌年春节,笔者梦游黄山的感慨。
我欣赏黄山的变幻无穷,我向往大海的浩瀚无垠,我更赞美大海的“无风三尺浪”……
在世界的东方有条蛟龙,它的名字叫“中华”;在“雄鸡”版图的腹部有座奇山,它的名字叫“黄山”。
中国人,黄山人,都在追“梦”的大海之上……
黄山,黄河,黄皮肤,是我华夏子孙的标识。虽说国人曾自信有余,谋伐不足,但国人坚守,“知耻而后勇”,深深地知道海纳百川,久久为功的深刻意义。不然,怎会如黄山之松,扎根乱石峭壁成为风景,成为国人笑傲人生的写实。松风林涛,是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的赞歌!
黄山,又名“黟山”,远古时据说这里曾是大海。它素以“三奇”(奇峰、奇石、奇松)、“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也有人将“第四世冰川遗迹”列为第五绝。这一绝,源于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黄山立马峰,那海拔960米的岩壁上,发现了几条平行凹痕。他认为这是几十万年前,第四纪冰川移动留下的擦痕。结合其他冰川地形和黄山冰渣物的发现,他论证出黄山曾有第四纪冰川活动,其著作《安徽黄山,更新世纪冰川现象之确据》(《中国地质学会年志》1939年版),得到中外地质学家的赞同。当时在中央大学任教的奥籍教授威士曼,惊呼在学术上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1949年后,李四光的学生孙殿卿教授等地质科学家陆续来到黄山考察,将第四纪冰川遗迹归纳为《黄山冰川六景》:冰川擦痕、天都角峰、鲫鱼背刃脊、黄山巧石、冰臼丹井、冰谷瀑布(《地球》杂志1992年第一期周慕林著)。
1963年,中科大副教授黄培华对冰川说提出异议;1982年10月,黄山召开冰川学术研讨会,更有北大、中科院冰川冻土研究所专家认为:立马峰上的凹痕,不是冰川移动所致,而是花岗石结晶析离的剥蚀部分。对于冰川地貌的角峰、冰斗、U形谷也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黄山地貌的形成,并非冰川影响,而是属于近代山洪暴发后,泥石流堆积而成。
科学论断的对弈,并不影响文学对黄山的表达,人称黄山为“黄海”,终归有它的理由:黄山,无山不峰,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都给人以美好的想像……黄山就像汪洋大海一样。
154平方公里“精华黄山”,乃是黄山人的骄傲:徽之黄山,国之黄山,世界之黄山。
传说轩辕黄帝带着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到这里炼丹羽化升天。唐代皇帝闻后一时兴起,将“黟山”改为“黄山”。黄山是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旅游区,也就是指“精华黄山”的154平方公里的部分。它的72峰,或崔巍雄浑,或俊俏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是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均在1800米以上。这三座山峰,犹如巨浪向四周铺天盖地而来,如是汪洋大海的浪涛中心,跌落处是深沟幽谷,隆起处是峰峦峭壁。
记得当年,我曾登上光明顶远眺,如在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上一样。海上奇峰汇聚,峭壁千仞,拔地擎天,峥嵘崔巍。青松在悬崖峭壁上争奇斗怪,怪石在白云深处腾漫翻滚,霞光月影在岩石松林中流光溢彩,云蒸霞蔚于峰峦壑谷之间……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大自然的巨大能量,在这里聚集,在这里升华,并冶炼出黄山金属般的质感和超凡脱俗的品性,塑造出一种雄壮威武的气概……
在黄山面前,时空变得很狭窄,沧桑也显得异常平淡。它是大自然的娇子,占领天下奇山风骚的鳌头。难怪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叹曰:“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红日喷薄而出,黄山的天空顿时抹上淡淡的油彩,继而天边渐红渐亮,曙光妆露,丹霞辉映,灼亮山林、竹影、云岚……
黄山之夕,也是一幕风景:日薄西山,万山含金,亦仙亦幻,群峰巍峨,光芒闪烁,人世间的万千感慨尽在此山之中……
“要敢于下海,只有在大海里经风雨、见世面,才不至于在浪涌之时溺水身亡”。
一个伟大的声音响起。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嘹亮号角,它与每个国人的命运,与这个时代的伟大构想紧紧连结在一起……
大海是一种客观存在。黄山与大海一样,也绝不会因为你的喜欢和不喜欢而存在……
奋斗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只有奔向大海,去做一个弄海的潮人,才会有分享的机会:分享成功,分享喜悦,分享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