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汪红兴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至爱,月华千里,思绪万载。赏月的好去处,令人神往!
在我的校园里,就有这样一个梦幻之地——古月台。
此月台非火车站之平台,而是一种建筑。这种建筑早在千余年前就出现了,一般是指位于正房、正殿前方突出的赏月露天平台。南朝时期梁元帝在《南岳衡山九贞馆碑》就云:“上月台而遗爱,登景云而忘老。”诗圣杜甫在《徐九少尹见过》一诗中曾赋:“赏静怜云竹,忘归步月台。”宋代著名诗人王之道也有诗:“低迷委径柳,氛氲被池莲。亭前秋雨余,名月来婵娟。高台秋苍玉,清风夜周旋;举杯属姮娥,醉舞还翩跹。”描绘的就是月台赏月之盛景。可见,月台是个让“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之地。邀三五知己月台相酌,把酒言欢,乃人间之幸事。可惜这种建筑明清以后就很少了,即使是在号称“文物之海”的古徽州,也是屈指可数。
这个月台,呈半月形,120多平米,200多年来独倚在碧波涟漪的新安江畔,前方是宽阔江面。厚实的拱形护栏,是用徽州名贵石料黟县青砌筑而成。古老的黟县青泛出青幽的光泽,裹着岁月的包浆,古朴守拙。地面是由青石板铺就,上下两层,坑洼有致。两侧是春来桃花灼灼,夏至樱桃红红,秋临落叶萧萧,隆冬暗香幽幽,从不寂寞。与“宰相故里”歙县雄村桃花坝景观相比,毫不逊色。
对岸是一列200多米的群山,名曰昆山。山下幽深的石潭中,泊着一湾腰带水,潭水幽静,碧波粼粼,涟漪微泛,漫山萦翠,青天流云。这是这座徽州千年古村八景之首——“昆山秋月”。
古人讲究风雅。半月台是由清嘉庆年间一个叫汪澹斋徽州商人所建。他贾而好儒,饱读诗书,壮年在外经商,历经磨难,生意兴隆。年老落叶归根,回馈乡里。他便大兴土木,修建宗祠,择地营造一片诗意与远方,建设私家园林,占地20来亩。徽派老宅,雕梁画栋,亭台轩榭,花廊绣楼,池沼荷花,植桂种花,前后花费巨资数万,盖了20年才告竣。富丽堂皇之状,饮誉乡里。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汪澹斋当年赏月情由独钟,玩月吟诗,颇具风范。每当皓月当空,银光乍泄,玉兔从昆山背面缓缓跃出,月光洒在河上,散着一溪的碎金,镀在那片山林上。这时,汪澹斋就一袭长袍,摇着把折扇,轻轻踱到古月台上,端杯佳茗,蓦然抬头所见这苍穹下的一轮明月,置身于这片宁静的港湾,心,顿然变得宁静淡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见河面上,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舟晚唱,星火点点,一派诗情画意。
伫立良久,汪澹斋常常就着一壶松萝佳茗,慢慢品鉴,面对这皎洁月色,想起自己一生所历经的风风雨雨,自然少不了苏东坡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慎余、乐余、惜余,何尝不是自己对人生的一种感悟与追求呢?
“余”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因为人生没有十全十美,惟有万事留有余地,才可进退自如,亦如画中的留白,诗中的省略号……不露锋芒,绵里缠针,方能行远。诚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笃信的“留一分余地,可回转自如。不留余地,则易失之于刚,错而无救”。这余,是将福祉造福给子孙后代。汪澹斋不禁为自己之顿悟而窃喜。
这月台之所以砌成半圆形,亦有讲究。因为月台前方是河湾,新安江在这此折向,古月台依势而建,既可巧妙避开洪峰之侵袭,确保余园之安澜,而且美观大方,富有哲思。“半”亦是人生之豁达与智慧,月盈则亏,月半最美。亦如人生最忌圆满,花要半开,人要半醒,半贫半富半平安,半智半愚半圣贤。诚如杭州灵隐寺的一副对联所云:人生那得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这余,这半,便是镌刻在淡斋先生心中的家训与家风,世代相传。
他的后人从清末直到民国,恪守祖训,经商讲究诚信,做官讲究官德,做学问讲究勤勉。所以,百余年间,家族生意兴隆,遍及上海、武汉、杭州、屯溪等地,富甲一方;家族书香传家,孙子和曾孙先后光绪癸未年(1883)和甲午年(1894)考取进士,“叔侄进士”,一任吏部主事,一任刑部主事,御敕“华诰重荣”之匾额。他们家人尊重古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家四代出了四位新安名医,汪仰陶、汪宏毅、汪仲容、汪行之。其中汪仲容入浙江高等学堂学习,与国民党高层陈布雷、邵元冲等交往过密。后人生遇挫后,便行医为生。他家人的书法大多步王文治风格,自成一体,闻名遐迩。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只是时光容易把人抛。每每人生遇到坎坷,一个人月台盘桓,沐浴徐徐清风,便觉得灰暗的人生风轻云淡,繁花似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