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特约摄影
吴建平
本报记者
胡玉琪
“我想念他们,马上就要开学了。”潘立华在京接受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的时候,心里还牵挂着他的学生们。9月3日晚上10点半,潘立华从北京回到家里,第二天早上5点他便来到歙县上丰乡吴家坦教学点,布置教室、打扫卫生、烧开水,这都是37年来潘立华在教学点任教的“必修课”。
9月4日上午,记者见到潘立华时,他正在给学生们上开学的第一课。简朴的教室里干净整洁,2张拼在一起的小课桌就是潘立华的讲台,靠窗墙边的凳子上整齐地放着6个小书包。
“他是今年新来的,想妈妈了,哭了一早上。”潘立华抱起一个3岁的小男孩说。今年吴家坦教学点共有9个学生,从幼儿班到二年级都有,“三年级就要到山外去念书了,每年大点的走了,小的又进来。”看着怀里逐渐平静的小男孩,潘立华的眼中满是慈爱。
“黑板(hēibǎn)”“桌子(zhuōzi)”……教学点到处都贴有一些纸条,通过纸条上的字和拼音对学生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潘立华“独特”的教学方式不止如此,往往在与学生们聊天、讲故事的不经意间,传授着知识和为人处世的道理。
潘立华在学生眼中是一个“神奇”的老师,一个自制的拉线风车让学生在数学课上目不转睛,很快掌握了“旋转”和“平移”的概念。信手摘来几片竹叶,便是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让学生直观理解了“竹”字的结构。
厨房里、游戏中、小河边,哪里都是课堂,处处都能学习。潘立华37年执教过的学校里,没有过不入学的适龄儿童,也没有一个中途辍学的学生,他所教授的学生中先后有20余人考入大学。
吴家坦教学点今年的9个学生里,就有5个是单亲家庭的。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对于单亲的孩子,要用感情和他们交流,跟他们做朋友。”一直以来,潘立华都是这样去做的。
潘立华的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婚、父亲长年在外打工,长期缺少家庭温暖,性格变得孤独内向。潘立华通过多次的家访了解情况后,在学习和生活上对她关心和帮助。在他的精心呵护下,这个小女孩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还荣获2013年安徽省“模范留守儿童”称号。
孩子们非常喜欢他们的潘老师,在他们眼中,潘立华不仅是老师,也像“父母亲”一样,更是他们最好的“朋友”。潘立华教过的学生总爱说着一句相同的话:“潘老师,我永远爱你!”
岩源村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村部离县城约30公里,潘立华自1976年担任教师以来,就一直在村里的大屋基、吴家山、道溪和吴家坦教学点任教。37年里,他放弃过走出深山的机会,只因为他对山里的孩子爱得深沉。
“比父母亲对孩子还好,把孩子交给潘老师,我们都放心。”岩源村白蛇坑组的许丽娟动情地说。“雨雪天气的时候,潘老师把孩子送到家。”“还经常把自己的饭菜让给学生吃。”……说起潘立华,岩源村的村民个个都竖起大拇指。
潘立华的身边有一支陪伴了他40多年的竹笛,在教学点每当夜深人静感到孤独寂寞的时候,他都会拿出来吹奏一曲。谈起37年的坚守,潘立华显得很平静,“我舍不得离开他们,如果我走了,孩子们怎么办?”
化作春泥更护花。正是对深山里的孩子怀有这样的一份深情,潘立华才能37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大山深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