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歙县 汪希豪 汪照
方言是个取之不尽的语言宝库。因受时空限制,没有人会说天下所有的方言。时至今日,方言与普通话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本清源,谈何容易。本文仅就西溪方言与普通话作比较,谈谈我们的肤浅认识与体会。
西溪村位于歙县西乡,其方言在当地称为“西乡话”,它具有以下特色:
一、称名指物 形象直观
在西溪方言里,“冻雨”被称为“落雪珠”,“食盐”被称为“海沙”,“黄鳝”被称为“蛇鱼”,“蝙蝠”被称为“老鼠燕”,“孑孓”被称“打棍虫”,“豇豆”被称为“羊角”,还有,“司机”被称为“开车仂”,“屠夫”被称为“杀猪仂”,“不责罚难以自律的顽童”被称为“鞭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而也有一些称呼令人费解,如“蝌蚪”被称为“聒蟆囡”(近似读音)。原来在西溪方言里,“蟆”不读“má”,而读“mō”,“蟆”,即“蛤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聒”者,声音噪杂之谓也。而“声乱人耳的蛤蟆”则指“青蛙”。“囡”,小孩儿。可见西溪方言用“青蛙的小孩儿”来称呼“蝌蚪”耐人寻味。
二、程度副词 方言有别
在普通话里,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称为副词。副词中表示程度的词,叫做程度副词。在西溪方言里不存在“很、十分、非常”这几个常用的程度副词。它表达程度的方式有下列几种:
1.用具有形容词属性的名词来修饰形容词,如铁硬、毛软等。若表示程度高便将名词重叠,如用“铁铁硬”表示“非常硬”,“毛毛软”表示“非常软”。
2.前缀形容词“老”,如“老高”、“老老高”分别表示“较高”、“很高”。
3.在形容词前加“好”,如“好漂亮”表示“很漂亮”。
4.在形容词前加副词“太”,如“太冷”表示“很冷”。
5.在形容词前加有关动词,如“滚烫”、“滚滚烫”表示“较烫”、“很烫”。
至于普通话中的“雪白”、“漆黑”等就保留了方言的这一特点,而表示软硬度的词则二者有别。普通话不说“铁硬”,而说“坚硬”,不说“毛软”而说“柔软”。从构词方式上比较,普通话属联合式,方言属偏正式。
三、表情达意 爱用“不”字
要是你与成熟的西溪人交谈,请他针对某个人或某件事进行评论,好的他不说“好”,而说“不他般”;坏的他不说“坏”,而说“不咋样”。西溪人少用褒词与贬词的这种“情感含蓄”,莫非出于为人世故,抑或淡泊的心境?要是你询问其未结婚的子女成家没有,他回答:“不算。”这里的“不算”是“没有”的意思。在当代权威的《汉语大词典》里 ,“不算”的义项分别是:1、无数;2、不了结,不罢休;3、算得上,称得上。而无西溪方言中表示“没有”的意思。
四、口语丰富 表现力强
西溪方言中有很多表现力强的口语。它们来源于下列几方面:
1.从农事活动及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如用“从糠箩跳进米箩”比喻“从条件不好的部门进入条件好的部门”;用“吃在碗里,望在锅里”比喻“贪得无厌”等。
2.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对比中领悟出来的,如用“露水夫妻”比喻“婚姻关系不持久”;用“一树梨花压海棠”比喻“老夫娶小妻”。
3.从个人生活阅历中总结出来的,如用“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说明“羁旅异乡,生活艰辛”。
4.从丰富的想象中臆造出来的,如用“嚼蛆”指责他人“胡说八道”;用“烤骨”比喻“事情难办”。
5.从文艺作品、戏曲人物故事中引申出来的,如用“事后诸葛亮”比喻“滞后的预言”;用“关公面前舞大刀”比喻“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才艺”。
6.从古书中直接引用的,如用“穷在街头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揭示“旧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利害关系”。
五、特定语汇 当地使用
要是你与一个小伙子交谈,询问其父亲去向,他回答:“上赤坎山了。”意为“死亡”。原来西溪村后有一座山名叫“赤坎山”,村民死亡后都安葬在那里。
六、语序排列 方言有异
在普通话里,表示时间与处所的状语一般置于句首,如“今天我去城里卖菜”、“在街上我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但在西溪方言里却说:“卬(我)今朝到城里去卖菜。”“卬(我)在街上遇到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又如西溪方言里这样说:“卬(我)实在吃不下肚。”用普通话表述是“我的肚子(胃)实在装不下”。分析这两个句子的语法成分,前者的主语是“卬(我)”,后者的主语是“肚子(胃)”。
西溪方言与普通话作比较,除了语汇、语法有异,语音上的差别更大。关于这方面有待专家深入剖析论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