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洪梅溪
老家门前东面有一岩石坡,坡上有一片碧绿的竹林,村里人亦称之为东坡。东坡下杂草丰茂,坡上长满新绿的竹子,细竿阔叶,瘦劲挺拔,飒飒有声。春风春雨,青竹、坡石,相映成趣,风和日暖,日光月影,居卧其间,犹入清新、天真自得之佳境,皆心旷神怡。
竹笋是竹子一生光阴中的青春年少,家乡人常说“雨后春笋一夜高”,是很有哲理的。春雨让土壤里的竹笋充满活力,让人想起昨夜的雷声、雨声,以及春笋破土而出的力度。竹傍石前挺出几只春笋,衬着翠绿的竹竿和黑黝的石头,显得格外生机勃发,正如古人云“龙孙脱颖破苔纹,英气欲凌云”,其意就是竹笋依于坡石而不囿于石,竹笋有一种智慧,有一种气度,更有一种气节。
小楼一夜听春雨,雨后的早晨,每每看见江南街头的菜摊上,摆放着许多长长短短,大小不一的竹笋,其身材或粗壮,或瘦长,其笋壳的色彩或藤黄,或淡墨等等。江南的竹笋有雷笋、毛竹笋、淡竹笋、慈竹笋、麻竹笋等,以其颜色分又有红须苗、麦黄苗、乌头冲、白壳苗等等,这些带有泥土芬芳的山珍,一直是江南人的美味佳肴,颇受人喜爱。它还是一味中药,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竹笋,味甘,主消渴,利水道,益气力,可久食。”
此时,我就会想起我老家门前东坡之竹笋,尽管江南的村头巷尾,屋前山后都有这些四季常绿的竹林子或竹园子,竹笋就变得很平常了。可我家的东坡之竹笋却是稀少、珍贵的,它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白壳苗”,其处于独特土壤(红色的酸性土)和阳光充足的阳山之中,这种笋的形象长得很好,身材也粗壮、厚实,外面的笋壳是微白的,剥开笋壳后,里面的肉也异常嫩白,带淡淡甜味。众所周知,一般的笋肉落地后,虽然体无完肤,笋身却能够完整地在地上圆滑滚动。而白壳苗落地必笋肉俱碎,透露出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气质,所以,这种笋尤得大家喜爱,其不仅味美,令人唇齿皆香,而且耐人寻味。可惜,现在的环境变化了,昔日的土壤、阳光等都似乎变了,这种竹笋已成了一个罕见珍品,沁我肺腑那种独特甜味儿也逐渐淡忘。然而记忆中的那株株微白的竹笋还在生命的深处固执地生长着,深情地摇曳着。我心中常感叹着,哪天又能亲自从泥土中挖出这样的一枝笋,那才叫一个鲜嫩和甜美啊。
家乡人称之为竹笋的就是指竹类的嫩茎或芽。竹鞭节上生的芽,冬季在土中已肥大而可采掘者称“冬笋”;春季芽向上长,突出地面者名“春笋”;夏秋间芽横向生长成为新鞭,其先端的幼嫩部分称“鞭笋”。既然称为冬笋,就是指永远不出土的笋,所以家乡人骂没有生息的后生,就会讲一句“真是冬笋不出土”,看似言简意赅,但比喻透彻。
竹笋在春到夏之间可说是江南人的主菜,江南人在吃竹笋上是很会刻意经营的,而且历史悠久了。清代江南才子李渔说:“食笋之法多端,不能悉记,请以两言概之,曰‘素宜白水,荤宜肥猪’。”素笋不想多言,以笋煮肥猪肉,真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传统菜。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一幅册页中可窥其端倪,册页的右部画了几只春笋,左上方题一首诗:“初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据记载,江南市面上的笋馔有二三十种之多,如笋肉包儿、笋肉馒头、笋泼肉面、笋肉夹儿、笋辣面、麻姑丝笋臊子、酿笋、抹肉笋签……在《红楼梦》中也提到了一些笋馔:火腿鲜笋汤、酸笋鸭皮汤、鸡髓笋……可惜其做法失传。古人还有一些特殊的吃法,求“真味”、“真趣”,在竹林里现采鲜笋,现用竹叶“煨熟”食用,名之曰“傍林鲜”。而郑板桥认为笋煮鲥鱼同样可口,“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二月初”(《笋竹》),指的就是这味儿。我母亲小时候替我做过这道菜,她用三角钱从街上买来一条斤把重的鲜鱼,刮鳞冼净,素抹一点粗盐,便放于冒热气的竹笋之上,没有生姜、大蒜之类掺拌,可味道特别纯真鲜美,至今记忆犹新。
江南人喜欢竹笋,所以总有许多人写诗赞美它,画家也喜欢画它。诸如用“冻雷惊笋欲抽芽”的诗句歌颂它的闻春而动;用“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来歌颂它的凌云之志;还有“只道晨炊食无肉,竹根斤笋两三钱”来表达它的味美价廉。江南竹乡安吉的诸乐三先生,他画笋总喜欢以淡墨勾笋端、笋壳,然后染藤黄,待稍干即浓淡赭勾壳上之纹,然后配两只野蘑菇和红椒,并在上面题写:“三冬此味是家常,写到琼芽忆故乡。昨见山头霏薄雾,有谁剧记带泥香。”图文并茂,充满泥土芳香,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江南那些用铁锄挖的,用竹篮盛的,并带有淡黄泥土的一只只竹笋,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着迷,此时,蔬笋气已满溢着整个江南。
在我心目中,翠绿的竹子和竹丛的竹笋已不是一帧单纯的风景了。那一丛丛、一片片的竹源,远看似浓浓淡淡,疏疏密密,长长短短,显得纷繁复杂;近看却根根竿竹清瘦挺拔、翠绿欲滴、生机勃勃,一派清新、俊朗之气息。有时,在野外的墙头,或山间的涧边处,一块石头、其傍细竹几竿,虽然竹枝稀疏,三五竿竹却茁壮成长,竹叶依然绿意葱茏,可谓是自然刻意经营出来的美好境界,其铁骨铮铮,肃肃飒飒,如“疾风振竹,听之有声,思之成味”啊。它身上散发出丰姿潇洒的君子般的孤傲气,有一股与狂风顽强奋斗的精神,折射出竹子倔强不屈的人品,是一幅色彩清新、天趣自成而境界美妙的画图啊。
当然,竹的美丽和诗情画意是人领悟出来的。其实竹本身也是通人性有思想的。我想到竹林,也想到竹林雨,虽然雨后春笋节节高,农民窃喜今春的收入,但林中遇雨,一般人也会感到狼狈不堪,不过雨中的东坡居士却依然潇洒前行,伴着风雨敲竹声又吟又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词句是多么的豪迈、多么的宏伟啊,看看,这竹杖的支撑力是何等的巨大,这竹雨的伴唱又是何等情真意切,鼓舞人心,我又仿佛见到竹子真的灵魂芬芳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