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木梨

2022年0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倪文华

想去木梨硔是因看到的一张照片,于是就想走进片中,设身处地感受一下木梨硔。

五一放假,与卫锋、国华结伴,行走木梨硔,车开到半山腰的一个村口,便没了路,我们把车子停在一棵古老的红豆杉下,背起行李开始步行。雨后的深山,花香茶香清草香,让我们这些晕晕乎乎钻出小车的人,顿觉神清气爽。山道大部分是青石板台阶,虽陡,但不难走,山涧的水不时漫过石阶,让枯燥的爬山变换了节奏,有了一点乐趣。路边梯形茶园因山顺势,线条美、层次好,不时看到三三两两村民在采茶,我们忍不住拿起相机。爬到山顶,回望来时路,山腰的两个村落夹在山坞间,与山边的油菜互成风景,据说这也是出照片的地方,只是油菜花谢了。

石板路尽,沿着山脊盘旋,木梨硔到了。

这是一个奇怪的徽州小村庄,说它奇怪,是因为这个村庄建在山顶上,三面是空悬的峡谷,说叫木梨硔,其实应该叫木梨降,“硔”是山谷的意思,而“降”却是山脊的意思。徽州人建房讲究风水,追求背山面水,而木梨硔三面空空,四处受风,也许建村的人不是徽州人,当然这仅是我的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徽州像这样悬在空中的村绝无仅有,也许也正是这样的绝无仅有,才造就木梨硔独一无二的风景。

趁着天还没黑,我在小村里转了一遭,全村约50多户,房子紧挨着房子,顺着山势由西向东次第升高,远看像一头骆驼。每户家门口除了一条小小的石板路外没有一点开阔地,为了方便,村民在各自家门口斜坡上用木竹搭起架子,如同城里建房子飘出去的阳台,或用来晒东西,或方便过人。“阳台”相连,成了一道景观。平地稀缺,自然房子都不大,基本上都是二层砖木房,一楼是厅和厨房,二楼是卧房。我见到一户,厨房的灶口居然在门外,屋里烧饭,需到屋外加薪,足见房子局促。这与我们常见的徽州民居置天井于屋内的宽敞亮堂相比,相距十万八千里。

村里大部分房子铁将军把门,村人告诉我,要么出去打工,要么搬到别地去了,特别是年轻人不愿住在这,现在住在村里的总共不到50人,且多为老少。这是一个凋敝的村庄,甚至可能被遗弃的村庄,走出大山、走出这个山村几乎是所有年轻人的愿望。

然而这一切似乎有了新变化,这个变化不是宏大的政策,不是重大的项目,它是一张小小的照片。当地一位老师发现、拍摄并传播了木梨的美景,让远在深山的木梨有了无数的近亲。摄友来了、驴友来了,木梨迎来了它开村以来没有过的热闹,我也夹在其间。正所谓,知道风景的人,不知道美;知道美的人,又不知道这风景,一旦知美的人知了风景,那便生出一番新境界。

风声、水声萦绕一个晚上,五月一日清晨五点,推开窗户,啊!白茫茫的云雾在山腰静卧,一夜似睡似醒的疲惫一扫而光。叫醒同伴、背起相机直奔村对面山上的摄影台。摄影台上早已有行人,三角架都没地方支,有人索性爬到房顶上。天已亮,没见到太阳,但粉墙黛瓦的屋角绽着一角清冷的红,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云海在无声地涌动。约六点,木梨硔村的北面、西边的峡谷被升腾的云海完全占据,村后的山仅露出了头,快门声响成一片。但村南的峡谷却依然是青翠的毛竹,空空荡荡。“要是云雾能过来就好了”,摄友的话音刚落,白白的云雾从峡谷西头涌入,爬上树、漫过梢,越过西边房屋,浸润南面整个峡谷。木梨硔如同飘悬在天空一般,美丽之极。远处的云海染上红,温度上升,云海蒸腾汹涌包裹全村,继而又慢慢散去,忽而又包裹,又散去,如此反复,木梨成仙境。我放下相机,静静地看,似乎真正的享受不是眼睛,而是心灵。

八点我们才回到房东家吃早餐,他说凌晨三点半还有摄友打电话问他云海的事,他又忙着接待下两批客人。他说正准备改造一下接待条件,好好地干一下。

摄影改变生活,木梨已经开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