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立中:民国藏书家

2022年02月08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黟县 吴卫华

深山有经典,名人藏古村。我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近些年的一些考察发现,诸多的淹没人世的名人,他们的足迹却是隐藏在古老的村落里。王立中,民国时期的一位藏书家,也可说是文献学家,就藏在皖南的黟县。时至今日,很少人知道并了解这位有着特殊人格的旧时文人。他曾经有过一段非凡的人生经历,但是却因为特殊的年代,他的命运只能是被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王立中(1882-1951),幼名康荣,字叔平,别号城南老人。据说他的祖上因犯法充军迁到黟县,就在黟县城南门外寨下定居,以农为业。他们并不是当地的王姓家族,所以居住地并不是王氏祠堂周边。到了王立中的父亲时期,开始从商,在江西乐平一家杂货店当伙计,后稍有积蓄,就独立门户,经营杂货店。直到光绪八年(1882)王立中出生,他的父亲就带着王立中回到黟县。多年的经商,家庭开始富裕,于是王立中的父亲也就开始了以商养儒的道路,开始培养王立中。

这时,黟县有两位著名的学者,一位是朱骏声的入室弟子程朝仪(抑斋),一位是曾经在安庆敬敷书院(国立安徽大学前身)做过主讲的胡元吉(敬庵)。

王立中的父亲把王立中拜到了程朝仪的门下,这一年程朝仪已经63岁,王立中的天资聪颖,学习勤奋,言行进退谦逊有礼,很得程朝仪的喜爱。在程朝仪的指点下,王立中学业进步很快,尤其在经学、史学方面,颇有心得。胡元吉也是程朝仪的弟子,于是二人为同学,胡元吉不仅学问丰富,而且见世面甚广,在外游历多年,1895年前后,曾经在敬敷书院做主讲(学长)。1905年,清政府宣布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科举无门,王立中就在1908年考入安徽高等学堂读书,安徽高等学堂也就是当年胡元吉主讲的敬敷书院,1902年称为安徽大学堂,1904年改名安徽高等学堂。

王立中从安徽高等学堂毕业后,曾经到江西乐平帮助二哥经理杂货店店务数年。据《古黟人物志(王吉琳)》所记载,王立中曾经在1931年应聘到安徽省通志馆任委员,参与《安徽通志》编纂工作。

安徽通志馆于1930年8月成立筹委会,9月,聘江彤侯为馆长,徐曦为副馆长,徐乃昌为总纂,金天翮、洪汝闓、程演生、潘田、胡晋接、武同举、吴承仕为编纂。1935年2月,《安徽通志稿·艺文考》基本出齐,计经部六册,史部七册,子部七册,集部初编二册,人物传十册,只有集部续编十册付印待出版。江彤侯馆长将《艺文考》的经、史二部寄给黟县的王立中请求审阅。7月13日,王立中将所读认为讹误待商处梳理一遍回寄通志馆,得到江彤侯回复,并将写成的《安徽通志稿艺文考质疑》发表在当年第五卷八期的《学风》上。

王立中作为一个有着身受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理所当然与社会产生诸多关系。在黟县生活的那些岁月里,王立中的身份特殊,参与社会活动,性情耿直,比较孤傲,他与程梦余、胡元吉都是程朝仪的学生,有同学之谊,常相往来之外,与其他人交往较少。虽以学者作风,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的善事,但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伤及自身。

不过,作为学者的王立中,他仍然致力于治学与教学中。胡元吉办杏墩私塾,少不了他的参与,他也曾短时间任中学校长,公正评价说王立中对教育作出了贡献。

翻阅《黟县志》(2012版),书中提及王立中的著述有《俞理初先生年谱》、《文中子真伪汇考》、《鲍以文先生年谱》,却未见著名的《城南草堂曝书记》,这是不应该的。《城南草堂曝书记》曾经在安徽省立图书馆馆刊《学风》连载,后合集,是一部有着十分重要意义的书籍,记录了王立中的文献学成果。

“《城南草堂曝书记》自1933年《学风》第三卷第九期发表了第一篇,以后基本上每月一期,至第十一篇,到1934年12月。以后中断大半年,至1935年9月以后,又陆续刊出三篇。1936年的《学风》合订本收《城南草堂曝书记》十九则;1937年,在抗战爆发前,又刊出二篇。《城南草堂曝书记》可看出王立中的收藏着重乡邦文献,对徽州稀见古籍方志、徽州历代学者著作的搜集尤不遗余力。王立中的书志精于版本辨析,对当地人物典故熟悉,校刻精疏的评判严密,对书中的版画、刻工皆着意关注。”(张秀玉《文献学家王立中的生平与学术考述》)

《城南草堂曝书记》八卷是王立中在文献学上的重要成果。涉及王立中所藏书近百部,且大多为珍贵善本。内容有书来由,版本考证,校勘异同,价值评较。每篇文章收一则至十则书志不等。今日这书已经很难见到,因为即使是《学风》的完整版本,全国也只有五六家图书馆保存着,至今王立中的家乡黟县也没有收藏,这可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王立中一生中与外界交往并不多,但是与歙县许承尧却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两人互通有无。1937年,许承尧好友黄宾虹为王立中画了一幅《城南草堂勘书图》,许承尧为之作诗:

山县称仙源,在昔人事寡。嵯今亦置燧,畏听萧萧马。琅然城之南,尚有读书音。读书当何为?癖此未忍舍。樵贵名可念,三叹甘在野。踵迹俞理翁,娱古自娴雅。宾虹为写貌,逸气浩难把。以方查梅壑,画笔讵相下。

寄莆惭有请,一瓻倘吾假。

王立中收藏了诸多流传民间的珍贵书籍。1934年,王立中与胡元吉相约购书时,曾为传统学术于世无补而感叹:“予两人者,忧患余生,踯躅街头,罗此残阙,与世何补。白日荒荒,记此喟然。”1951年,皖南人民文物馆征集了王立中收藏的全部古籍珍本,其中就包含有顺治版和康熙版的《黟县志》珍本。《安徽省志·文物志》在介绍乾隆刻本《豫变纪略》时也称:“1951年间,皖南人民文物馆在黟县王立中(字叔平,民国年间曾任安徽省通志馆馆员)家征集。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王立中的贡献不仅是前面提及的为《安徽通志稿》所撰的《安徽通志稿艺文考质疑》一文,对当时正在编印的《安徽通志稿》中艺文考的书目进行了梳理和考辨,提出了比较重要的观点,尤其是是否应当采用章学诚的“别裁”“互见”方式,与通志馆当时的编纂者进行了学术讨论,更有对目录学的另一贡献是“王立中撰《论纂县志艺文工作者当辑书目提要》,论证充分严密,理正辞严。1935年《学风》第五卷第七期重点推介,号召各县立及区立图书馆响应王君建议,纂辑书目提要,推动学术传播,以利于一省文献的征存与阐发。”(张秀玉《文献学家王立中的生平与学术考述》)

王立中收藏家乡古籍过程中,产生了对徽州刻书家研究的兴趣,并不断积累资料,完成了《徽州版画作家考略》的写作。“王立中是继郑振铎之后较早关注和研究徽派版画的学者,可惜其著未能刻印流传,知者不多。其他未印书更是下落茫茫,无缘得见。”

王立中一生与藏书结缘,嗜书如命。据王立中的侄孙后代说,王立中对自己的孩子却是极端的吝啬,连写字用的墨水都是很抠门的,算着用。1942年,王立中曾在所购的《黟县志》(康熙版)上题记:“予癖书三十余年,独未见康熙《黟县志》,顷卖货人持书一束求易,以数元简得此志。”想一想,算一算,山居三十年,王立中用多少钱来支付藏书啊。

城南草堂的原址就坐落在今日黟县南门的寨下,我每日上下班就要从此经过。偶然想起这位昔日的乡贤,不免顿生敬佩。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