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向日葵
“你妈上山摘茶去了。”到家的时候,隔壁莲女对我说。
果然,走进家中,门房紧闭,只有“旺旺先生”不时“不友好”地咆哮。
厨房的墙壁上挂着的猪头刺激着我们的舌尖,取了刀,割了爱吃的猪尾巴和猪舌头,扔进锅中,加入柴火,煮于锅内——母亲忙,我们要学会自己解决中餐。
在父亲的坟头,和他亲切交谈了40多分钟,再到爷爷的坟头象征性地说了几句,下山,回家,已近午时。
在农村,已到了吃饭的点,可隔壁洪兆说母亲还在“后甘呈”(茶山名)采茶。我打开米坛,量米做饭,心里想要让母亲回来吃现成的。
约12:30,由远而近地传来母亲的大噪门:“谁叫他们不打电话来家?!”“嘎吱”,母亲推开了走廊的门,“茶娘”的形象进入眼帘,一身补丁的衣裤,披一块淡蓝色头巾,手拎一个红色布袋。“妈,茶呢”?看到母亲手中无茶,我问,“卖掉了啊!”她回答:“现在都是卖鲜叶,有人来收,18块钱一斤,我摘了7两,12块6角‘洋’。”母亲笑着对我说,很满足的样子,“桂莲摘了8两,丕囡摘了9两,我只摘了7两。”紧接着母亲又不好意思起来。“你82岁,桂莲比你小两岁,丕囡还是孩子家,你不能跟他们比。”我适时地肯定了母亲的表现。
“让你们来家没饭吃啦!”母亲回到正题,似乎为自己清明节还去摘茶表示歉意。不过,她马上以没有打电话给她责怪了我们。
我对母亲说:“我不打还好,要是打电话你就要损失12块6角‘洋’哪!”母亲知道我是开玩笑,干脆顺水推舟地说:“是的,这样我不但挣了12块6角钱,还不用回家做饭,吃现成的啦。”
母亲的话是实话,做了一辈子的饭,有时最高兴的事,是女儿或儿媳回家能帮她做顿饭。相信央视“你幸福吗?”栏目组要是采访我母亲,她肯定会说:“给我做顿饭。”
吃中饭,为母亲倒了汇源橙汁,母亲爱喝甜的东西,习惯把喝饮料说成喝酒,在她认为,儿子回家是正席,要喝酒才显正式,因此,我每次回家母亲都要喝三杯“酒”才肯吃饭。
吃过中饭,母亲说上午采茶时手上扎了刺。
我说我给你挑吧。
春日午后的暖阳,我和母亲面对面坐在小板凳上,母亲拿出跟随她一辈子的针线盒,这是母亲女红的仓库,橢圆形,朱红色,里边放着各色针线,很好看。母亲说很久没用它了,因为除了上山的衣服偶尔会缝补几针,几乎不再怎么用得上。
母亲的手暖暖的,传来温度的同时也传来隐隐的刺痛,那是怎样的一双手啊?细的像根柴火棒,粗糙的像砂纸,大大小小的裂痕和血口,纵横交错,像久旱成灾的大地,述说着母亲操劳一生的艰辛。
最终,我没能找到母亲手上的刺,母亲自己也没找到。母亲说手被刺得回数太多了,有许多已经烂在手心中。算了,反正也不碍什么事。
2点多钟,我们又要返回屯溪了。母亲特意上山挖了几根黄芽(春笋)让我们带走。出家门时,我们习惯性地叫她不要再上山了,也不要再去采那几两茶了。可母亲却说:“不动难过,动动身体好,不去挣钱,豆腐店里的豆腐不会免费给你吃。”接着她又说:“上午摘了7两,下午再去摘3两,凑个1斤。”
村口,我正准备出发,母亲从家门口的巷内走出,步履蹒跚,背驼如弓,拎着一个红布袋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