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记忆中的伊坑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汪日升

家山、横头山、灵龙山组成的山群,呈弧形环抱着一个叫做伊坑的地方——徽州区西溪南镇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其实,伊坑是汪村、东充、仙王坛三个自然村的统称,金竺余脉八台山直冲丘地,由东充、仙王坛两村汇入的溪水沿着山脚、呈腰带形潺潺流过汪村。民居依山际水,南来北去,小桥成了风景,埠头上则是热闹非凡的景象。

村庄被河流切割成三个部分。河西一片,人口较多,背靠后山,坡势平缓,建在高处的房屋开门揽景,令人心胸豁然。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整个村庄,保存好的古民居只有两幢,大门两边都留着红红的对联,天井的光亮映得满堂金黄。居间一幢,几近垮塌,门楼上长着山茅,青绿的叶,紫灰的花,让人添生一丝凄美的痛楚。这几幢老宅,落在这块坡地的中央,想当年户主们是何等的荣耀?上行数步,种瓜点豆,采果摘菜;下几道台级,掬得一渠清流,凉心爽口。茶商的马蹄声响起,村子里就沸腾了。采茶的,天刚亮就上了山,小作坊里,男人们杀青踩揉烘焙忙个不停。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如今的茶农只卖生叶,图的是腾出时间出门闯荡。

沿河,竖立了许多钢筋水泥浇筑的楼房。记忆中,桥头有一棵老桂花树,花冠如一张大伞,遮天蔽日,一半掩着大路,一半伸向河流。花香袭人,流水有情,下五六道石级,姑娘们洗着衣服,说说笑笑。

往里行几十步,就能看到伊坑小学的老校舍了。伊坑是个革命老区,1932年2月成立了中共支部,1940年伊坑小学建校30周年的大会上就提出了“联合余吴汪,赶走日本狗”的口号。这所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陶行知的师友方与严老先生也曾在这所乡村小学耕耘过。校舍由两幢呈丁字形的大堂屋组成,挺直的一幢门头上塑有大大的红五星,内厅人字架构,空阔舒适,见底是个戏台。岁月匆匆,往事依稀,在这个舞台上,我见识过农村版的革命京剧样板戏,但却不曾欣赏到红极老歙县的伊坑京剧团的精彩演出。我在摇摇欲坠的台上念过书,老师让我学刘胡兰拗着头朗读“怕死不当共产党员”。横列的另一幢,需要经过一道“之”字形的楼梯上楼。上了楼,我们小心翼翼地,生怕招来老师的斥骂。这幢楼作为教室的时间最长,几乎每个角落都摆过课桌,都留下过读书声。一块大钢板吊在横梁上,“当当当”的声响响彻村庄。有位刚来的女教师试图用精致的手摇铃取代它,因为没能如愿白净的脸上露出难堪。但却让我一颗幼小的心灵收获了人世间两样最美的东西:铃声那雄浑有力的召唤和为师者给予学生的无声震撼。每逢七一、十一,校园内外非常整洁,张灯结彩,门楼上挂满了大灯笼,从远处看,真有点圣地延安的影子。楼下的平地,由含石着砂的黄土铺成,不积水,天晴地干,散发出特有的泥土味。平地外侧就是流水,石磅高耸,任凭洪水的冲刷也没丝毫的松动。

惊羡伊坑的秀美山川,坐在家乡的木凳上,望着苍天,天很高,浮云随风幻化,一时兴起,牵行着一匹匹大马,瞬间又飘荡出蓝色的纱巾。篮球场上偶尔停着小车,临河一角的晾架上挂着腌制的火腿。已是傍晚,老人们早早的搬出木凳或者椅子,坐在少人通过的木桥上纳凉,也有端碗坐在河埠上吃饭的。路上多了收工回来的人,步行的,车跑的,荷担的,他们都急匆匆的往家赶。燕子都进了窝,爸爸妈妈你们还不回家吗?懂事的孩子倚靠着木门两眼直愣愣地望着桥头。夏夜漫长,河风习习。山谷中弥漫着音乐的旋律,如果你有心加入这个阵营,大嫂和老太的气势绝不会输给你,因为她们不论舞技,只求消除疲劳放飞心情。

“无桥不过坑,有路慢慢哼(行走)”,山村因水而活,水的阻隔又平添了村民的豁达和闲适。小巷很短,只有十几米,却一点没减省巷的风姿。仄仄的巷道,铺着河里捞上的石头,晴天里也泛着水色。穿行在巷子里,抬头能见天,侧耳闻家声。你尽可以快快地通过那座木廊,踩着石阶去蹚水去漂流。垒一道水坝,编一副竹漏,第二天早起,竹漏上已是白光光的好多条鱼,不过,千万不要搅浑了河流,不然,你得将活蹦乱跳的河鱼留下。

自然最美,山村无需雕饰,就像农家菜一样,黄泥山上的白壳笋,桐子树下的木耳,深山沟的石鸡,哪一样不是烹饪版图上的美味食材。你可以由着性子停留在村庄的任何一处,去采春天里的嫩蕨,去沐夏夜的清风,去赏秋天里的野菊,去玩冬日的白雪。然而听泉,我还是建议你选择在堨桥一带。堨桥之外,叫外余。这里的建筑大都是七十年代的产物,多为土墙,三开间两层。房前屋后就是青青的山,绿绿的园。牵牛花喜欢伴着篱笆挨着瓜蔓,零零散散的开着,粉红居多,蓝色、紫色的则少见。堨桥,是进伊坑的必经之路。站在桥上,往上看草色青青,一河通天。朝下,则可直视深潭。户主早就将过廊飘向了河面。山溪来势汹汹,水是后浪压着水面过来的,水头来的时候伴着吼声。巨大的水柱冲入潭底,浪在翻,心在跳,强大的水势,大有诱人一同前行的魔力。如雷的涛声像战鼓催促着征士,给人振奋。听泉,我则喜欢中庸,大弦嘈嘈,太过吵闹,容易生出烦躁;秋瘦水枯,细语如咽,又容易滑向悲怆。《泉水叮咚》悦耳却不会荡涤心潮,《高山流水》动听却有旷远的执著。这样一说,最美的风景应该就在你我的选择之中了。

顺着大道,一直往前。前面有了岔路,一条宽一些,绕着山盘旋而上。这是连接205国道最近的路。另一条是开开凿凿,修修补补,历经数朝数代的老路。老路浇筑了水泥,山道弯弯,环境清幽,景色宜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