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泽东评说徽州人(之五)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屯溪

吴顺辉

评吴承仕:“老成凋谢”

吴承仕(1884—1939),字检斋(絸斋),号展成,又号济安,徽州歙县昌溪乡沧山源村人。与黄侃、钱玄同并称章太炎三大弟子,在经学界与黄侃素有“北吴南黄”之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教育家,是我国第一位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经学的学者。他一生著述宏富,著有《经籍旧音辨证》、《经典释文序录疏证》、《三礼名物》、《经学通论》、《淮南旧注校理》、《国故概要》、《语言文字之演进过程与社会意识形态》、《说文讲疏》、《说文韵表》等。

作为一位知名学者,以20世纪30年代为分水岭,他从旧阵营中杀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史观研史治学,一生把“吾爱吾师”与“吾爱真理”结合在一起,以学者的力量有力地支持革命事业。“九·一八”事变后,他联合数十位教授通电全国,要求国民党政府奋起抗日。后与共产党员齐燕铭、张致祥等创办《文史》、《盍旦》、《时代文化》等进步刊物,大力宣传爱国抗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并积极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撰写文章,发表演说,组织教育界抗日救国会,营救被捕学生。193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北平沦陷以后,日本人为笼络人心曾邀请其出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遭其拒绝。因他被列入黑名单而避居天津英租界,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其困居天津时,毛泽东曾派人辗转天津拟接他赴延安,适逢天津发大水而未得成行。1939年,吴承仕秘密回到北平继续从事党的工作,9月21日在北平去世,年仅56岁。当他的消息传到延安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十分悲痛。1940年4月16日,延安各界为吴承仕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对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毛泽东专此为其撰送了“老成凋谢”的挽词,此语出于明·张岱《西湖梦寻·云居庵》,意指其年富力强而正大有建树、成就时不幸逝世,体现了对吴承仕的深深惋惜和高度评价。

除了毛泽东的挽联外,周恩来、吴玉璋等也送了挽联。周恩来送的挽联为“孤悬敌区,舍身成仁,不愧青年训导

重整国学,努力启蒙,足资后学楷模。”吴玉章的挽联是:“爱祖国山河,爱民族文化,尤爱马列主义真理,学贯中西,善识优于苍水

受军阀压迫,受同事排挤,终受乱寇毒刃摧残,气吞倭虏,壮烈比诸文山。”延安《新中华报》刊登的挽联为:“鼓吹革命,颠覆满清,主张保障民权,力争思想自由,倡团结,御外侮,至死精神不懈

忧患国事,酷爱国事,反对黑暗势力,领导学生运动,不屈服,宁牺牲,堪为后世楷模。”这些挽联对吴承仕的一生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后来,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追认吴承仕为革命烈士,将其列为烈士名单,给他的革命学者人生划上了一个光荣的句号。

评朱师辙:“老成望重,应俸给从优”

朱师辙(1878-1969),字少滨,号允隐,徽州黟县人,著名学者、教授,文字训诂学家和历史学家。祖父朱骏声为清代著名学者,父朱孔璋任清史馆编修,参与《清史稿》编修。先后任北平辅仁大学及中国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教授、成都华西大学教授、安徽学院教授、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51年秋退休定居杭州,为浙江省政协委员。著有《商君书解诂》、《和清真词》、《黄山樵唱》、《清史述闻》等著作。1969年在杭州逝世,终年92岁。

1950年,时在中山大学任教的朱师辙已届71岁高龄。年底,广东省文教厅长杜国庠派人询问其退休后愿到何处安居养老,朱师辙提出愿去杭州。杜国庠就此向主持广东和华南工作的叶剑英汇报,叶剑英派人代拟电文致时主持华东军政工作的陈毅帮助解决。信说:“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同志: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朱师辙,以年老奉准退休,拟中秋后返杭,请通知杭市当局,届时予以照拂。朱教授之祖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父仲我著《九经汉注》,三代致力汉学,合为介绍。叶剑英

1951年9月”。陈毅接电报后,立即协调浙江省有关部门做好接待安置工作。1951年10月底,朱师辙顺利来以杭州定居。

朱师辙传承家风,对汉学研究造诣很深,毛泽东对他非常关心。1951年,毛泽东向到北京出差的广东省教育厅长杜国庠询问朱师辙近况,说朱师辙先生“老成望重,应俸给从优,俾其足用。”朱师辙悉此情况后,非常感激,致书并寄奉其祖父及本人的《商君书解诂》、《和清真词》两本书。毛泽东收信后亲笔复函问候:“少滨先生:九月二十五日惠书并附大作各件,均已收到,感谢先生的好意。谨此奉发,顺致敬礼!

毛泽东

一九五一年十月七日”。毛泽东的回信让朱师辙感动不已,特给中山大学冯乃超副校长写信,并附上“感怀诗”两首:“琅函飞下九重天,尧舜都俞在眼前,想见几余挥翰墨,板桥风味却依然。”“七四屏翁兴不穷,开函肃敬对毛公。回怀元首关怀意,尊重儒宗礼更隆。”把毛泽东比作尧舜,表达了对毛泽东的衷心感谢和崇高敬意。

在毛泽东、陈毅等对朱师辙的关怀下,朱氏遗书得以顺利出版数种。浙江省和杭州市方面都给其以亲切的关照,不仅被安排为浙江省政协委员,还聘任他为浙江省政府文史馆馆员,极大地丰富了朱师辙退休后的生活,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关怀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