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这里见证皖赣山区革命烽火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黄山日报
黄山日报社严正声明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黄山日报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黄山日报或黄山在线”,违者本报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本报记者

朱西敏

9月11日上午,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伴着满山苍翠,潺潺流水,本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采访组走进祁门县祁红乡舍会山,找寻红色记忆。皖赣特委旧址、陈毅动员报告、“土佬”汪振丰……在舍会山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有太多红色人物和故事值得人们铭记。这是一个见证了中国革命烽火的红色革命老区。

舍会山位于祁门南部,与江西省瑶里为邻,是三年南方游击战争中红军皖赣边界根据地之一。1937年12月初,身为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领导人,陈毅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江西南昌出发,经景德镇,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难,来到当时皖赣特委所在地——舍会山。到达舍会山以后,陈毅立即组织召开了皖赣特委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会议开了整整一夜。第二天,陈毅不顾旅途劳顿,又在舍会山仓库下面的田地里,向全体干部战士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

陈毅离开舍会山后,皖赣特委根据上级指示,立即广泛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宣传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道理。同时派人联络各地游击队指战员到舍会山地区集合整训。不久,各地游击队350多人先后集中到舍会山地区进行学习,后开赴瑶里整编,统一番号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并于次年2月底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启程奔赴抗日前线。

在三年游击战争中,舍会山人民群众与红军游击队共患难、同生死,谱写出一曲曲反“清剿”的胜利凯歌。“土佬”汪振丰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位贫苦、纯朴的村民,经过在革命队伍里的锤炼,成为皖赣边区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从1932年接触红军参加革命,长年累月,走村串户,发动群众,运送物资,传递情报。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几年中,他为游击队采购、储藏粮食9000多公斤,保管、埋藏枪支300多支。当年,敌军4次烧了他的住屋、住棚,一家大小4口随游击队在山头上生活一年多。在断粮的日子里,他寻野菜、摘山果,千方百计为红军找食物。有一次,为送一份情报过敌军岗哨,他毅然在腿上划开口子,把情报夹在膏药里,然后贴在伤口上。国民党悬赏1000块银元抓“土佬”,别人问他:“你怕不怕?想不想家?”“土佬”回答:“革命不怕死。干革命就只顾大家,不想自家。”汪振丰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在祁门、婺源一带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的影响下,当地许多青年纷纷参加红军,老百姓与红军也结下了深深的鱼水之情。

祁门解放后,汪振丰先后任村农会主任和治安委员,棕姚乡党委书记、阊头乡长等职。1951年9月,汪振丰作为老区代表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上世纪50年代中期,汪振丰谢拒组织的安排,回到故乡舍会山看守防空哨。1973年4月,汪振丰因病逝世,祁门县委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撰挽联:土佬终生为革命,丰翁虽死犹泰山。

战争硝烟已散,革命精神永存。如今,“土佬”的墓地掩映在舍会山青山环绕的茶园地里,安静肃穆。山间清风低吟,仿佛在诉说着老区人民的鱼水情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